好像每個旅游城市都會打這樣一張牌,某個地方保留了城市最原始的人文風貌和生活氛圍,比如上海的巨鹿路,南京的夫子廟,杭州的河坊街,麗江的古城。于是就要面對歷史意義與商業價值相博弈的問題,而結果是,沒有完美的取舍。
只要這個地方被作為“必打卡之地”宣傳出去,每一個前來的朝拜者,既是破壞者,也是維護者。而如果大門一關,完全封閉,成為一個不被世人所了解的傳說,又何嘗不是一種辜負和悲哀?
我在2014年的秋天,第一次去南鑼鼓巷,層次不一的商鋪、檔口林林總總,街道人滿為患,只能按照大部隊的速度行進,買了幾款小吃,咂摸咂摸能下肚,不好吃也不難吃,走完了這條1000米的小巷子,沒留什么念想。
一年后,我開始在北京工作,休息的時候和朋友約飯,又走進了南鑼鼓巷,這次走的深一點,進了支巷。又一年,南鑼鼓巷景區申報取消“3A”資格,不再接受旅游團體,同時進行商區整改和居民遷移,這期間我做夠了“胡同串子”,串遍了北京的各種胡同,等到南鑼鼓巷改造完,我想了想,還是回來了。
南鑼鼓巷到底有什么呢?
整改后,南鑼鼓巷的商區升級,商鋪從235家減少到154家,低端街邊小吃一律取締,保留了有特色的創意飲食。房子統一做了復古設計,青磚灰瓦紅門,找回了一些古樸深巷的味道。
更多有北京特色民俗文化的店鋪留守和進駐,你能在這里看到年畫、糖人、兔爺等民俗、年俗。
113-2號北平國際青年旅舍十分扎眼,店門口常年擺著各種植物,從大玻璃往里面看,奇花異草更是無數。老板娘叫睫毛,是個青海姑娘,致力打造花園式青年旅舍,每年花在購花和種植上的花費高達40萬。旅舍主要消費群體是外國人,也難怪,南鑼鼓巷最開始以“文藝”標簽火起來的時候,就是外國網站上對其的大加宣傳。
東棉花胡同39號,是中央戲劇學院,眾所周知是演藝界的戲骨輸送地,不過現在中戲在昌平有了新校區,所以這個老校區總是靜悄悄的,偶爾有穿著中戲校服的學生到校門口買飯,也不是什么盛世美顏,劃著門禁卡轉身進了校園,而你觀察這一切的時候,門口保安就會默默觀察你。
中戲是看不到也摸不到的文藝,它隔壁的35號蓬蒿劇場才是能感受到的文藝。這是大陸第一個民間投資建設的非營利性獨立劇場,創辦人是一個熱愛話劇藝術的牙科醫生,叫王翔,到今年為止,他做了八屆南鑼鼓巷戲劇節,資金來源三分之一是票房,如果有政府支持就會有三分之一來自政府,如果沒有,都是自己從牙醫診所的收入來補貼,8年虧損560萬。但為了創造并維護這個自己心目中戲劇的“理想國”,他一直在堅持。
如果再深入到其他支巷,你還能發現這里潛伏著各種名人的故居,炒豆胡同的僧王府,菊兒胡同的榮祿故居,后圓恩寺的茅盾故居,帽兒胡同的婉容故居,等等。雖然大部分建筑都不甚完整,但是有時間還是值得一走,感受下歷史的滄桑變幻。
流轉在南鑼鼓巷,更重要的理由是吃。文宇奶酪店是每次去都要吃的,店主是三元梅園的老師傅,主打的原味奶酪和雙皮奶都很好吃。其他熱門店鋪,諸如愛咪歐凍酸奶、海小姐玫瑰餅等,雖不算稀奇,倒是湊了個齊全。其實,更多的美食小店都埋藏在支巷,要花上時間去探尋。
曾經和朋友在小菊兒胡同吃過一家瑞士芝士火鍋,叫芝士蜜,芝士蛋糕做的一流,主打的芝士鍋,可以加各種肉類和蔬菜調配,對喜歡芝士的朋友來說,真是一頓饕餮盛宴,兩個人一共花了300塊,真心吃不完,想兜著走。
帽兒胡同的鈴木食堂,很火爆的日料小館,牛肉火鍋、鈴木肉餅、日式燒肉……每道菜品都值得推薦,店里裝修也很溫馨。
胡同里的異域飲食各有千秋,與三里屯相比并不遜色,只不過三里屯更強調高端精致,而胡同小店都是小而美,說起來,還想到一件趣事,在北京生活的老外有地域偏好,胡同老外和三里屯老外是互相瞧不上的。
還有很多接地氣的美食,比如黑芝麻胡同的鬼味烤翅,主要是腌制工藝好,特別入味,而且口味豐富,比如芥末味……
對于擼貓人士來說,胡同里也隱藏著他們心中一個個美好的天堂,吃著下午茶,擼個貓,其樂融融。
我試過在早上8點出現在南鑼鼓巷,行人稀少,街道空曠,走在青灰色拼花石磚上,看著兩旁還沒開業的店鋪,心曠神怡。漸漸,人多起來了,胡同里的土著拎著早餐從街道橫穿,老外背著登山包左右打量,上班族顛著自行車悠閑趕路,再過兩個小時,這里禁止騎行,就沒這份享受了。
城市總是需要造夢一樣,創造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