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殺人放火,我才玩游戲的

(ps:恰逢最近爆出《王者榮耀》被各種噴,翻出一篇舊文,關于青少年,關于電子游戲。)

李白

經常有家長問我這樣的問題,“我家的孩子一到家就玩游戲,都不和我們交流”“孩子沉溺于網絡游戲,學習成績一直在降低,這可怎么辦”“孩子總是逃學去打游戲,老師都跟我們說了無數次了,我們該怎么救救孩子啊”之類的問題。

一般來說,我都會理解一下家長們的擔心,然后具體問問他們孩子到底是怎么表現的,然后和他們來分析一下孩子之所以會這樣的原因,然后適當地給他們一些家庭教育的指導。可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家長在問我這個問題,我忽然發現,事情并沒有想象上那么簡單。有的家長確實會按照指導調整教育方式,然后孩子也會有所變化;而有的家長,對于不同的教育方式卻經常嗤之以鼻,不愿意嘗試。

可是,這不是我要說的重點。重點是我們所有的家長都幾乎認為游戲是一種類似于毒品的東西,會腐蝕孩子的思想,影響孩子的學習和身體健康,對于孩子一點好處都沒有。我記得上個世紀經常會有社會學家把電子游戲比作精神鴉片,可是,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來看,游戲對于孩子,甚至對于很多成年人來說,都是一個好東西。

佛洛依德經典精神分析理論有兩個核心,力比多和攻擊性,也就是我們常常會提到的生本能和死本能。力比多是一種使自己快樂、使自己得到滿足的本能;攻擊性是一種趨向于毀滅和侵略的本能,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只有在死亡的狀態才能夠得到最終的平靜。人生下來都存在這兩部分,比如說嬰兒會無意識地去咬媽媽的乳頭,這就是一種原始的攻擊性的體現。而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原始的力比多和攻擊性是一個不斷象征化的過程。通俗點來說,就是原始的表現機制住逐步發展成為一種高級的表現機制。

比如有的孩子會讓自己很努力學習,努力學習得來的好成績就是一種攻擊性的表現;有的孩子會把攻擊性在游戲中表現,通過在游戲中的打打殺殺來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當然,社會和家長、老師認可的往往都是前一種行為,而對于后一種行為卻不會予以寬容,而且普遍存在著歧視和打壓的現象。

我有一個來訪者小智,男生,13歲,因為經常沉溺在網絡游戲的世界中,被父母帶來咨詢。父母的愿望很簡單,希望咨詢師幫助他遠離網絡游戲,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小智來的時候是抗拒的,在咨詢室中通常都是一言不發。直到后來我們慢慢建立關系,他才愿意和我講他玩的游戲。我發現在游戲中,他扮演著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他是工會的副會長,不管是帶著工會的成員下副本打BOSS,還是和其他的工作進行PK,他都在這其中感覺到了很大的滿足。游戲里,他是一呼百應的副會長,而在現實世界中,他是一個中學生,每天已經被課業壓得抬不起頭,還要應付來自于老師和家長的壓力,這些讓他喘不過氣。只有在游戲中,他才能夠把這些壓抑的東西釋放出來,他才能夠有所成就感。

其實,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象征化我們的攻擊性,不管是努力學習以此來獲得贊譽還是在網絡游戲的世界中尋求存在感,它們的本質都是一樣的。相比于小嬰兒一樣,只會用打別人一拳、給別人一巴掌,這都是成熟的體現,都是孩子在適應這個社會的過程。比起孩子整天在學校打架斗毆這種攻擊性的表現形式,玩游戲是不是更容易接受呢?如果讓一個整日玩游戲的孩子不再玩游戲,而是在學校里每日上演著和同學大打出手的戲碼,是否家長會更加容易接受呢?

就像是黑人和白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一樣,一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攻擊性也都是客觀存在的,而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所以,請對孩子們寬容一點,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而這些選擇,本沒有正確與不正確之分。

沒有人知道一個熱衷于游戲的孩子,以后會不會成為世界電子競技的冠軍。所以,給孩子個機會,即使我們想要表達我們的觀點,也請把孩子放在和我們平等的位置上進行溝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地了解孩子,真正地知道他們想要什么;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知道,玩游戲是只是他們釋放自己攻擊性的偶然所為,還是他們畢生所愿。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