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思維有一期,講教育也分階層,提到三個階層的教育:
窮人的教育:窮人大多缺乏自律,早戀,不上學,未婚先孕,孩子大多是單親家庭,父母疲于奔命,只顧眼前,陪伴孩子時間非常少,跟孩子交流時間也很少,屬于被迫放養(yǎng)的教育。
窮人孩子成才的希望就是社區(qū)大學,學校培養(yǎng)孩子成功的原因,簡單粗暴——減少孩子在家里呆的時間,躲在學校學習。因為在家里,只會跟狐朋狗友變壞。有點像我們的應試教育,至少孩子有個專業(yè),可以在社會上立足。
中產(chǎn)階級的教育:類似我們現(xiàn)在提倡的,素質(zhì)教育,學各種樂器,舞蹈,語言,體育項目,馬術,培養(yǎng)社交能力。這些東西,孩子未必喜歡,只是父母要求的,在學校里這些東西是加分項。父母知道這些東西是混的好的必備技能,有財力給孩子提供這些學習和開眼界的機會。除了有專業(yè)可以吃飯,你還有人際交往能力,人脈。就像紀錄片《56UP》里沙發(fā)貴公子三人組以及大地主女兒蘇西在私立學校里受到的教育。
富豪的教育:培養(yǎng)接班人的思維,決策權在孩子手上,教給孩子怎么決策。不是學習具體的英語啊,彈鋼琴啊等專業(yè)或者社交等技能,他只要抓主要矛盾,知道重要轉折點怎么決策,怎么任用賢能即可。
然而,更有效的教育,是陪伴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和自由空間,讓孩子自由生長,讓他自己選擇他想走的路,輔助他找到并發(fā)揮他的天賦和特長。綜合了窮人的放養(yǎng),中產(chǎn)提供開闊眼界的財力,以及富豪的獨立,決策思維。
對于一般家庭來說,孩子在職業(yè)上需要一技之長。如果這個一技之長,是他自己喜歡的,熱愛的,豈不更好?
讓孩子有自己人生的決策權,而不是從大人,階層遴選出來有限的選擇里,再去選。看似選擇,其實只是無奈的順從命運而已。
遵循孩子的內(nèi)心,讓他能發(fā)現(xiàn)老天賦予自己的使命。這需要家庭具有財力,眼界,能夠提供見識各種增加見識的機會,提供教育的機會。
這樣,即使孩子真的對生命東西感興趣,他不用那么沉重,不用太苦逼犧牲太多自我,就能夠去跟自己的命中注定的使命去較勁,熱愛藝術,熱愛自然,享受著不需要跟人斗的純凈。
培養(yǎng)這樣的孩子,父母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多掙錢,擴大自己的交際圈,多認識些朋友,給自己和孩子的人生提供更多豐富的標本;
經(jīng)濟上去了,同時學會處理自己的焦慮,害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對孩子不控制,不制定冷冰冰的規(guī)則,信任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讓孩子遵循自己的內(nèi)心節(jié)奏成長。父母不干涉,只要夠愛孩子就可以。
父母自己做自己熱愛的事情,給孩子樹立一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一好的人生榜樣。
家庭氛圍好,夫妻關系和睦,需要雙方富有進去精神,看書,學習表達,溝通,處理矛盾技巧。
這些大道理,估計大家都知道,就像,你知道細心,恒心重要;你知道多看原版書,單詞量到2萬,多聽新聞,你就能學好英語。
但你不去做,不知道具體有效的方法,不能把它轉化為你的能力就沒用。克服掉淺嘗輒止,半瓶子咣當?shù)拿。灰皇菨M足于知道,就覺得自己會了,牛逼了,可以翻篇了。
大部分人一事無成,是因為你淺藏輒止,覺得自己已經(jīng)懂了。而其實,你只是入了門,聽別人聊了兩句,淺薄的甚至連對錯都不知道。
而獨立思考,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夠熟悉,知道的足夠多。你知道事情到底是怎么樣的,知道最根本的原理,別人的話,你一下就能判斷出說的是事實,還是瞎扯。
知識的累積,最開始都是從點到線,你連成的線足夠多,知識之間發(fā)生連接的節(jié)點才會更多,才會從點到線,再到知識面;你對一個東西的了解,才會跨領域聯(lián)通,你的知識才能成體系,你對世界的認知,才會立體,才會有個大的不偏不倚的框架。再往框架里加新東西,就會容易,你就會以光速成長。愛因斯坦,愛迪生這樣的大牛,就是搭建框架的高手。我們普通人,在點這個位置就已經(jīng)覺得自己啥都知道了。
很多人說書看多了,會影響獨創(chuàng)性,會變傻。是你本來懂的就少。而不是書造成的。但凡覺得,搞不明白,越看越暈,不懂,只是說明,你功夫還沒有下到家。
如何培養(yǎng)一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并能做得很好的開心孩子?以下是摘抄李雪的《當我遇見一個人,母嬰關系決定孩子的一切關系》這一本書,我看完很受震動,看了好幾本育兒書,這本書有種打通經(jīng)脈的感覺,原理講的很透,說的都是大原則。建議買一本回家細啃。
經(jīng)典的句子,比如:
嬰兒哭泣,等于把焦慮給了父母,他渴望成熟的父母能夠幫助他處理焦慮。好父母就像神奇的容器,可以把引起焦慮的能量承接過來,轉化成“無毒”的能量,再還給嬰兒。嬰兒在父母的容器功能里浸潤長大,并逐漸學習自己處理焦慮的能力。
不要阻止孩子的哭泣,哭泣可以讓孩子內(nèi)心的情緒順暢流動。哭泣是嬰兒表達內(nèi)心情緒感受的方式,它不應該被阻止,而應該被呵護,陪伴,被充分允許。
通過撫摸,擁抱,眼神凝視,柔聲說“媽媽在這兒陪你”等方式,接納和陪伴孩子,使他的能量能更順暢地流動,而不要夸張的哄抱,晃動,冷暴力不搭理等行為阻止哭泣。
父母不斷在嬰兒哭泣時轉身離去,使嬰兒在絕望中陷入死寂的平靜,不再對外發(fā)出信號,他對這個世界的信任與激情被掐滅在了搖籃中。可悲的是,很多人還認為這樣的嬰兒是懂事的乖寶寶,其實他的生命底色已經(jīng)被父母涂成了灰暗,注定一生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