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加入簡書成為寫手的人越來越多,讓簡書每2秒就有一篇文章出現,想要讓文章能夠進入首頁,你必須要能寫的快、還要寫的好,這次就來說說利用SOP讓寫文章能夠又快又好。
為什么寫文章要寫的快?
很多人聽到寫文章要越快越好,都質疑說:「慢慢寫才能夠寫出動人流暢的文字。」然而,我必須提出三點異議。
第一點
這是一個極度高效率的時代,無數自媒體在網絡上競相爭奪讀者的眼球,如果你寫的慢,別人在你發文前就寫好二、三篇,要如何與之競爭?就算不是以自媒體為目標的作者,生活上也有其它事要處理,能夠寫作的時間畢竟不長,因此,寫的快是必須的。
第二點
靈感總是來無影去無蹤,你永遠沒辦法預料他會何時來,怎樣去。如果寫的太慢,在還沒寫好前就喪失那股寫作的沖勁,自然是一大損失,能夠在靈感來的當下把它記錄下來,也需要快速的寫作功力。
第三點
寫的快通常是建構在作者豐富的閱歷上,或是滿腔真情不得不宣泄之時,舉個例子來看,當年諸葛亮出征前所寫的《出師表》,可是在臨行前,那短短的幾刻鐘所完成,其間的感情慷慨激昂,令人為之動容。因此,寫作的快慢并不影響你的文章是否出色,但是「快」卻不盡然會讓文章成為虛應了事、毫無靈魂的垃圾。
寫文章要寫的快,必然需要一套標準流程(SOP),看看醫院、公司里,都是透過標準流程來加速處理的速度。如果每件事都要重新想一次如何處理,這樣必會喪失其競爭力;寫作也是相同的道理,捉住靈感后,直接利用標準流程,就能一氣呵成的寫完整篇文章。
這個SOP包括五步,包括
選題,大綱,選材組材,行文,到最后的修改
第一步與第二步可以參考拙作《如何把一個靈光一閃的想法轉成一篇文章》,這里就不多贅述,而行文的流暢度則是建立在完善的大綱與適當的選材上,因此這里主要將焦點放在選材與組材上,但還是會稍為講解一些行文的注意事項。
首先素材來自閱讀或是生活,因此大量的閱讀是很良好的一種輸入,就像俗話所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方法簡書上有很多文章,稍為搜尋一下就能夠找到,這里就不多說,我想說的是如何從生活中提煉出有用的素材。
當你看到一篇故事或是新聞報導時,問問自己這幾個問題:這個事件與我的共鳴點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除了這種看法,有什么新穎的解釋角度?透過這幾個問題,去找到事件背后所能蘊含的意義,當事件有了生命與意義,就從一件平凡的事情變成不凡的故事,而故事就是你的素材。
在生活中,細膩的觀察是提煉素材不可或缺的能力,平常看到別人就能夠去觀察他的表情是怎樣?透露出什么樣的情緒?為什么他會有這種感覺?這些都會讓行文變的更流暢,許多故事中,最重要的就是栩栩如生的主人翁,利用平常觀察與描寫的機會,來增加寫作時描繪人物的功力。
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場景,或是同地方不同的時間,景像都會表現出不同的風貌,詳細的透過五感去描摹眼前所見之物,也能夠鍛練寫作時具體化的能力。另外,日常生活的對話中,我們常常用抽象的語辭來形容感受,例如:我好餓。這時候就是練習將抽象化為具體的好時機,下次不妨這樣說:我就跟十天沒吃飯的小狗一樣餓,會令人比較能夠了解到底是有多餓。
最后一種輸入的方法,就是利用滿滿的想象力,俗話說:「想象力就是你的超能力。」如何提高想象力呢?可以看看科幻小說、動畫或是電影,特別是那些讓你腦洞大開的特別好,或是看看推理小說,這也是訓練想象力的方法。在路上或公交車上沒事做,別再看手機了,看看對面的人,從他的行為、衣著、表情來猜猜他的故事是什么,也許你腦補出來的故事就能成為一個素材也說不定!
選材與組材就是從素材庫中,挑出適合的例子,來呼應大綱中的需求,因此,好的大綱是選材與組材的基礎。完美的大綱配上完美的素材,就會成為一篇好文,就像是蓋房子的時候,必須同時具有完善的鋼構與質量佳的水泥。
來說說行文的幾個要項,寫作,尤其是在像簡書這種屬于大眾文學的平臺,很忌諱追求藝術性或是技術性,我們所寫的應該要能貼近生活,貼近事實。因為唯有如此,才能讓讀者有所反思有所感悟,就連小說,也會有人世間的丑惡斗爭,這也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可能完全脫離。
「天下作文一大抄」是最傷的一句話,寫作最重要的就是寫出自己所思所想,如果東拿一點、西湊一些,最后就算成為一篇文章上了首頁,那對你也毫無幫助,這種寫作態度,不啻是一種慢性自殺,會殺死脆弱的寫作細胞。但這并不是說別人的東西就不能用,而是要能吸收并轉化成自己的邏輯架構后,再寫出來,這才是你的真材實料,你真正懂的東西。
最后是對于別人的留言與指教,必須心懷感激的接受,有人愿意花時間給予反饋,對每個作者而言都是很珍貴的資產,希望各位看完文章后,不論有什么想法,都能不吝給予作者批評指教或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