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外培訓,身邊的哥們連連哀嘆自己剁手剁到肉疼??梢娔型馁徫镉瑯訌娏遥灰僬医杩诎央p十一的盛況都推到女同胞名下了!
同樣是這次培訓時,一位老師的一句話印象深刻:你以為跟微信推文搶流量的只有微博、頭條等平臺上的文章或者視頻嗎,淘寶、京東這些都是對手。你就那么一些閑暇時間刷手機,可能瀏覽朋友圈、閱讀公眾號,或者就點進淘寶看看,即便最終沒買什么。
琳瑯滿目的商品圖片,各種“必買清單”,現(xiàn)在還有“淘寶頭條”……一直聽到一個詞叫“逛淘寶”,現(xiàn)在才留意“逛”這個字眼的含義。就像逛街、逛超市一樣,需要承認:瀏覽商品本身可以而且已經(jīng)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隨著VR技術的發(fā)展,這種方式可能還要更洶涌地席卷我們的生活。
瀏覽商品的樂趣在哪?主要不是商品圖片的美感,而是你可以擁有它的這種可能性??雌饋硭凶屇愕纳钭兊酶玫臐摿Γ词箯募毿〉膫?cè)面。而只要你選擇,你即將擁有它。
想想這一點:雖然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是購物時心里其實近乎“不勞而獲”的。在購買力承受范圍內(nèi),損失的只是一個不易感知的數(shù)字(對于理財觀念特別強的人來說不同),收獲的卻是對生活面貌再次刷新的美好幻想。
因為在商品交換的社會里“勞”和“獲”是分開的。在日復一日上班時我們可能感到自己毫無收獲,延遲滿足的動力就來自工資卡里能夠如期多出的數(shù)字。在加入購物車時,我們“知道”,但是基本“感覺”不到自己的付出。
這就是數(shù)字的魔力,能夠讓你做著毫無價值感的工作,購買不那么必要的東西。
回想自己迄今為止的人生,因為購買而快樂的記憶有哪些?或者不限于快樂了,與購買有關的記憶有哪些?
我小時候特別愛吃冰棍,一毛錢或者五分錢一根那種,吃完了一轉(zhuǎn)眼又纏著爸媽再來一根。還有“大大卷”,我現(xiàn)在幾乎忘了它是什么東西,但那時候覺得看上去就特別好吃。
初中的時候好像買過一輛新自行車,輪子小小的。后來還是騎回了一輛更老舊的轱轆很大的那種,更能享受風馳電掣的感覺。
家里第一次裝電話,爸爸第一個配手機,從租房子轉(zhuǎn)入新買的房子。那些時候應該都有一陣興奮喜悅,那種興奮喜悅的記憶不是來自當時自己的心情,而是一家人互相感染的氛圍。
用座機打給許久未謀面的小學老師是記得的;琢磨手機按鍵上的字母排列是記得的;在房子的天臺上的絲瓜架上開出的黃色花朵是記得的。
一件商品用很久的過時觀念,似乎不利于擴大內(nèi)需。不過那樣的商品,確實承載了更多的記憶,從“商品”變成了“物品”。
當一件商品既沒有實用上的迫切性,也不具備承載生活記憶的屬性時,它最大的作用是什么?只能是比較。我說的并不限于與別人比較,還有與昨日之自己比較。
所以“You need cry, dear”(有你的快遞兒)可能已成為日常生活里幸福感最高的事情之一。當一個人去取快遞時,臉上掩飾不住滿懷希望的笑意。
然而比較的希望是容易落空的。短暫的喜悅之后,你發(fā)現(xiàn)自己并沒有變成更美麗、更高端、更幸福的自己。
歸根結(jié)底,你現(xiàn)在所能輕松加進購物車的商品是與現(xiàn)在的你相匹配的,甚或低一個檔次。雙十一打折也改變不了什么。譬如,你沒法把房子加進你的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