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光說禪

圖片發自簡書App


? 從佛陀拈花示眾,迦葉尊者慧心微笑,在佛學中就有了禪。禪,妙不可言的地方主要在于它,任何境界、任何地方、任何修為都可以做到。禪宗是佛教的真諦,呼喚著人性的回歸。一提宗教,不少人會把其歸納成邪教或迷信活動一類,而宗教的產生及發展,本身就漫長而又曲折,如同人類進步,意識的擴張令人心生敬畏。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耳熟能詳的偈語是由唐代僧人惠能所作,體現了他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的主張。“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惠能禪宗調和了佛教出世與中國文化入世精神的矛盾,也最終促使禪宗在中國發揚光大,深入尋常百姓家。禪宗不要求人們離群索居,遠離塵世,認為只要真心向佛,出家在家皆可:“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惡之人,在家若修行,如東方人修善,但愿自家修清凈,即是西方。”不僅沒有否定人的現實生活,還宣揚“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以及廣結塵世善緣等思想,以適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人倫、禮教的倫理觀念。

?《生活禪》一書中有句口訣:“將修行落實于當下”,警醒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幸福,不虛度生命里的每一刻光陰,這也是一種修行。不辨不爭是佛家對世人的最大告誡,但是年輕人就應有百舸爭流的魄力,大鵬展翅的雄心,學富五車的才華,在社會的熔爐里錘煉,打理自己的精神家園。

? 仔細觀察,“何處青山不道場”,生活里到處都蘊含著禪的意味深長。走進自然,聽山風過耳,聞花香怡然,嗅空氣中泥土的芬芳,看花草樹木,在陽光沐浴中欣欣向榮,萬物就在簡單中從容。生命最好的狀態是來自淳樸和本真,不可以雕琢的東西才是最美的,順應自然的生長方顯蔥蘢。

?遙看古代文人雅士,字里行間處處凸顯禪的足跡。陶淵明留下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絕唱;蘇東坡留下了“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的禪苑清音;王維留下了“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悠遠吟誦。

?我喜歡禪意的文字,依著超脫,托著智慧,透著清涼,還有一份歲月如此靜好,是一種頓悟,一種自在,讓人學會于繁華處不驚,于喧囂中不擾,于落寞處不寒涼,于繽紛中不迷茫,讓心靈得到一份寧靜與安逸。譬如,姹紫嫣紅中那抹新綠,又如,夏日驕陽中的那抹清涼,讓我們在生命的路上多了一份淡定和自然。

?于塵世中,我依著一朵蓮的恬淡,也書眉間清風,也書人間煙火,與陽光相擁,與光陰說禪,歲月靜好,白云深處真有那一縷縷的炊煙。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