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牛奶麥片粥、奶香小饅頭、玉米、榨菜、香煎豆腐。
飯后跟孩子們講解周六結業式各個環節的安排。開始學習和復習。
水果是桃。
我把古詩競賽的范圍給孩子們印了出來,共38首詩。讓他們利用剩余時間完成背誦。
午飯是西紅柿雞蛋蓋飯配雞排、雞塊和麻團。
飯后孩子們玩了好一會兒的看圖猜成語。
又玩了半小時跳舞毯。跳得滿頭大汗。休息了一會兒,我給孩子們安排了英語、語文、出行知識、百科知識題庫復習,孩子們自己找答案或與我討論,完成題庫里的題。
下午茶是水果沙拉:桃、梨和香蕉。
我幫孩子們解答剩余問題,又學了一些新知識。
休息了一會兒,孩子們朗讀了兩本書。
關于《大遷徙》這本書,我給他們進行了分析和延伸。
角馬每年都在遷徙中度過,周而復始,只要有伙伴掉隊,病了、累了或者老了,都只能面對被獅子、鬣狗、獵豹吃掉的結局,然而為了及時趕到青草繁茂的地區,他們必須馬不停蹄的遷徙,不可能為弱者停留,這跟我們的人生是一樣的,沒有哪個隊伍會因為一個人的放棄而停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的流逝是無情的,唯有追上它的腳步,才不會被淘汰。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順應了這個發展一直跟在隊伍里的,不光獲得了生命的安全,還擁有了強健的體魄,它們甚至不像馬,而像牛!所以,與時俱進才是生存下去的最佳途徑。
我一直在跟學生說,不要總是把眼界放在自己那個小小的班、小小的家中,應該努力去看看這個世界。多看名人傳記你就會發現你經歷的那些小挫折小煩惱所有偉人都有過,但都被他們突破了,所以他們才能成為偉人。
芬蘭十分重視挫折教育,學校經常設置難度頗高的課程,如造火箭,雖然是迷你的,但也有很大危險,不是玩具。參觀學習的中國學者問芬蘭教育者,如果有孩子在實驗中孩子受傷怎么辦?對方回答:“給他貼上創可貼,然后繼續實驗?!?/p>
他們幾乎不給孩子們提供任何指導和幫助,就讓孩子們看著說明書自己嘗試,直到成功為止。在奮斗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越多,突破困難取得成功的時候的喜悅就越大。
中國教育者常會過度期待效果,反而耽誤了素質培養最好的時機。今天要把語數英的課程講完,明天發卷子測,不合格就把錯題重抄一遍,后天再測。這樣的教學枯燥乏味,如同受刑。
假若保有一份匠心,讓孩子們慢慢研究和發現,一整天、整三天、一個月又何妨?實驗就是這樣的,研究就是這樣的,無數的科學家每天都在實驗室里重復單調的勞作,也許實驗千萬次最后卻徹底失敗了,他們不難過嗎?為什么不放棄呢?因為他們有信仰。
教育應該是這樣的,一點點浸潤到孩子心里,在那里種下希望的種子,讓他們有理想,肯吃苦,具備最優秀者的素養,余下的就是孩子自己的努力了。
我愿意為教育的進步添磚加瓦,希望有一天所有的孩子都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玩著玩著就都學會了。
就是這樣啦,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