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逃離舒適區?

今天又是忙day,每周這天都要來點小憂傷,考慮一下未來在哪里,路該怎么走,考慮完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
入秋后,天氣漸漸轉涼,早出晚歸要套件衣裳,放在購物車3個多月的那件長裙最終還是沒買上,每次想付款時總能聽見心里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和理由截斷正打算輸入密碼的手,也好,省了幾百元來添一件秋裝。

摩拜似乎又融了很多錢,地鐵旁新增許多還沒貼小廣告的新車,養生專家建議長期伏案工作者多接觸大自然,騎車回家成為最優選;也奇怪,蹬著小車,看著和時間一樣快速掠過的風景,竟不由自主的哼起沒名的小調;盡管常常覺得理想生活應當夕有晚霞朝有晨露、鳥語花香、朋友三兩、有說有笑日日不一樣,踏上單車那一刻滿心希望如果日子能始終平淡不驚,悠遠綿長也沒什么不好。微風拂面,腦子里竄出來剛排的新工作大煞風景。

團隊中的其他人使用最新技術很長時間,自己對于未上手的新知識感覺很陌生,遲遲不愿意跟上同事步伐,鬼知道心里畏懼的到底是什么;騎車在良辰美景的小路上,住在身體中精神分裂出的另一個自己坐在車筐里開始點點指指,難道使用固有熟練卻不能提升效率的舊框架是傳說中的舒適區?

什么叫做舒適區?

舒適區最早來源于地理上的一個概念,用來形容氣候宜人、四季如春的地區,后來慢慢衍生出心理學概念。有心理學家提出人們將自己的行為限定在某一個特定范圍,對范圍內的人與事非常熟悉,從而有保持穩定的行為和表現稱為心理舒適區。而人的舒適區會隨著生活環境或經歷不斷變大或縮小,且不同人之間對舒適區有不同的定義;普遍認為,人們突破熟悉范圍不斷嘗試,尋找新的刺激,對于新事物以及陌生環境的挑戰屬于“走出舒適區”的一種。

對我來說采用一種全新未曾使用過的工具是來自于工作上的走出舒適區的挑戰;對于想要逃離體制內的公務員而言,辭掉工作告別父母遠走他鄉去北上廣深找到安身立命之本也是跳出舒適圈;對于父母等老一輩來說,接收互聯網使用網上銀行轉賬匯款發紅包是另一種舒適圈的挑戰。

因此心理舒適區是一個寬泛,沒有嚴格定義。

為什么要逃離舒適圈?

既然心理舒適圈沒有嚴格定義,我們為什么要不斷跳出令自己舒服的地方,類似自虐的找尋自己不那么擅長的內容呢,不斷擴大焦慮和恐懼感意義在哪里?
內向型人格安于享受自己搭建的豐富內心世界,即使熱鬧宴會上眾人眉飛色舞有何干;我用舊的工具也可以保證工作內容正常輸出,為什么看見同事用了新技能也一定要急火火的去學和用;父親母親就是不喜歡網絡里面上躥下跳的各色人物,樂于使用柜臺轉賬又能怎樣;如果一定要跳出舒適圈,作家跑去當演員,教師上課炒股票,公職人員學習游戲開發會不會天下大亂?這些話看起來有道理卻又哪里不那么正確。問題在于,對于不同人而言,不是每一種新鮮事物都值得嘗試,需要結合個人期望,社會價值,以及這件事給自己帶來的成就感綜合評論。
我們該做的不是跳出舒適圈,而是擴大舒適圈。

擴大舒適圈

哪位哲人說過,人的一生不可能倆次踏入同一條相同的河流,不可能遇見兩片相同的葉子。按照我們不斷探索個人心里舒適邊界來看,我們對于自己并沒有想象中那么了解,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想要奔向何方。扯遠了,這是哲學家們需要幫我們找答案的問題,不能跨界。
概括來說,探尋舒適邊界一部分原因是想要擴大個人成就帶來的幸福感,成就分兩類:社會外界的,自己的;二者可以互吸也能互斥;于是新的問題來了,擴大舒適圈首先需要了解自己:承認自己有諸多不如人之處、告訴自己做某件事情就是會失敗而不是灌幾壺雞湯找不到北、但也不會一直失敗、承認自己有缺陷不完美。

若干年以前,在我的新年計劃里就會固定的出現一項想要完成的目標:鍛煉身體,但它僅僅躺在目標一欄,從來沒完成過,不能完成原因非常多。想健身的主要訴求是提高自身免疫力,加快新城代謝速度,減掉小肚腩,而健身強體減肥等都不能一朝一日見到效果,那么靠動力維持自己完成一項不擅長也不舒服的事等到激情褪去后,只剩一地雞毛。

所以完成健身首先要制定詳細可量化的目標,能從中循序漸進的感受到自己進步帶來的個人成就感;其次依靠習慣而不是動力做事,把運動訓練成一項和吃飯刷牙一樣的日常部分,不做會難受才可以;《微習慣》一書里面指出把某件心理抗拒的事變成習慣需要從出其不意開始,比如一個俯臥撐。通常令人不能堅持下去的不是目標本身而是不愿意開始,微習慣可以幫助心理避開預期的坎,當行動目標縮小到不足以產生畏懼心理時,及時每天一個俯臥撐,一年也有365個,重要的是中間不要間斷,可以多做,但1個是底線。

總結一下,心理舒適圈邊界模糊,挑戰自己前先弄清楚定下來的目標究竟是在自虐還是真的有幫助,然后定一個小到不會對心理造成壓力的方案每天堅持。你要去做你自己,但你永遠不能完全清楚自己是怎樣的;改變人格的起點不在于對過去人格的否定,而在于對其的接納。

文章大部分內容參考知乎話題討論:不斷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真的能夠讓人們取得更大的成就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