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有個同學,每次本來是好心想請別人吃飯,但總讓人覺得拐彎抹角。
比如,明明可以一氣說完的話,什么時候有時間,我最近發現一個xx在哪挺好吃的,有空一起約飯去嘗嘗?
這種提議提得人很正當,聽的人也覺得舒服。即便沒有時間,也想盡力推脫一些雜事來赴約。
但這個人每次邀約怎么說。
第一次:
你在哪?
在a市,怎么了?
沒事,我就問問,我在b市。
有事嗎?
沒事了。
第二次:
你在哪?
我,因為第一次的讓人覺得窒息的談話風格所以沒馬上回。
直到晚上又看見那個信息,才為了顯得禮貌,回了一句,我剛吃完飯,才看見。
對方說,嗯,我也剛吃完。
我沒再說話,結果過了快半個小時,才說了一句,本來今天想請你吃飯的。
我回,謝謝,已經吃完了。
對方說,嗯,我也吃完了。
第三次:
你在哪?
我有點煩了,問對方,為什么你每次都要問我在哪呢?
對方直接把問題的重點放在“每次”上,而不是問在哪這件事,還覺得我敏感了。
我說,我周圍的人都是有事說事,總提前問在哪呢的人沒你這么頻。
結果對方來一句,頻就頻唄。
我實在覺得就算是約飯,跟這種人聊天也很是無趣,所以特想結束對話,甚至終止一切社交。
為什么這種人招人煩?
第一,不明說自己目的的人,既耽誤別人的時間,又顯得信息不對稱 ,一味獲取對方的信息,卻不說明自己的意圖,讓人覺得不夠真誠,溝通不暢,不平等,沒有交流的快感。
第二,站在對方角度理解事物的能力欠佳,所以會覺得某些事情沒什么可計較的,給人強勢而冥頑不化的侵略感。
第三,不具有社交的價值,且自身成長緩慢,在有限的人際資源上不值得被投資,不能成為長久的合作伙伴,所以是無效社交。
所以類似于這種邀約措辭的人,建議在聯絡簿上刪除,自己吃一頓飯都比和他們同食有意義,至少食物安靜,又美味得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