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神探夏洛克》第四季的熱播,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這個拗口的名字又占據了媒體熱點。盡管他的名字經常被人取笑,他的長相也被自嘲為像“賽馬謝佳爾”,可是這個貌不驚人的男演員不斷橫掃各項“頂級”名單,諸如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人、最性感的人等等。
然而也有很多人表示強烈的不解,把最有公信力的《人物》雜志“全球最性感男人”榜單(PEOPLE's?Sexiest Man?Alive)一字排開,本尼迪克特既沒有巖石強森的完美肌肉,也沒有布拉德·皮特的盛世美顏。但在他龐大的全球粉絲群看來,本尼就是個無與倫比的“美男子”,至少是美學意義上的。。。追逐在他身后的媒體開誠布公地稱他為“性感炸彈”(Sex Bomb)。
在被記者問到如何看待“性感男星”這個稱號時,本尼迪克特尷尬地表示:“自己已經入行十幾年了,一直都頂著這樣一張臉,以前也從未被人稱作‘性感’,大概是因為角色的緣故吧。”于是我們就來看看他演過的這些角色,也許可以找到些蛛絲馬跡。
外強中干的上流精英
無論是他與生俱來的貴族氣質和談吐,還是在哈羅公學、曼徹斯特大學以及倫敦音樂與戲劇藝術學院,所接受的優質教育,都讓本尼迪克特在詮釋上流社會和精英階層人士時游刃有余。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的很多角色甚至都帶有這種痕跡:歷史知名人物、貴族公子或者知識分子。所帶來的評價呈現兩極,有人認為他總是演這類富有、傲慢的角色;也有人認為他“出色傳達了那種舊式的、優雅的男性友誼。”
根據諾貝爾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的小說《直到世界的盡頭》(To the Ends of the Earth,2005)改編的同名BBC迷你劇,講述了一位自命不凡、天真孤傲的貴族青年,在一次幾乎環繞了大半個地球的航海旅行中跌宕起伏的經歷。本尼迪克特扮演的就是這位魯莽的紳士埃德蒙·塔爾博特,他有些刻意地擺出體現階級優越感的姿態,無理地頂撞別人的談話,隨意勾搭輕浮的女人,但同時又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信守自己的承諾,盡力盡責地完成任務。觀眾隨著本尼迪克特的表演一同完成了這次艱險的旅程,他層層推進的演出也展現了人物逐漸完善的人格和成長過程。
和虛構人物埃德蒙·塔爾博特不同,在《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2006)中本尼迪克特扮演了小威廉·皮特,不僅是反奴隸運動的領導人,還是英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首相。他的表演一定程度上給了主角——英國政治家威廉·威伯福斯強有力的支撐。作為將威廉引入議會的人以及日后的戰友,小威廉·皮特私下是個可愛親切的摯友,而面對公眾卻必須擺出冷若冰霜的面孔。以24歲的年紀成為英國首席執政官,超越年齡的老成和尚未退去的青澀都需要本尼迪克特把握表演的火候。
如同媒體贊揚的那樣,本尼迪克特的確善于表達舊派的男性之間的情誼,這一點也體現在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的《戰馬》(War?Horse,2011)中,他飾演斯圖爾特少校;《為奴十二年》(12 Years a?Slave,2013)中的種植園主威廉·福特;以及和約翰尼·德普出演的《黑色彌撒》(Black Mass,2015),他扮演一個黑幫頭目的政客兄弟。盡管在這幾部電影中戲份有限,但是那種有原則、有分寸且有尊嚴的“愛”還是被表現得恰到好處。
到了BBC和HBO聯合制作的電視劇《隊列之末》(Parade's End,2012),本尼迪克特才成為完全不容忽視的絕對主角。為了飾演這個角色,他需要從剛剛完成拍攝的《神探夏洛克》中那個清瘦的偵探,迅速變成大腹便便的英國公務員。為此他需要猛吃各種垃圾食品增重,比如炸面包圈。
克里斯托弗·提津斯這個角色實在太有趣了,他是個墨守成規的紳士,既保守又迂腐,但還是禁不住誘惑被一個美貌交際花下了套,不得已娶回家,卻年復一年地忍受妻子的不忠。在生命中的靈魂伴侶終于出現之后,卻仍為了保留體面,而甘愿深陷不幸婚姻的桎梏中。
為了刻畫這個自我矛盾、陳舊固執的角色,本尼迪克特為他設計了表情、說話的方式和走路的姿態。有良好修養的上層人士自然不能輕易動怒,所以即使在有沖突的場面,提津斯也只是緊繃上唇控制情緒,或者微微皺眉,嘴角不屑地向下翻;講話時聲調平緩,理智冷靜;走起路來有些僵硬和笨拙,似乎在不停調校著自己的姿勢。
演員在塑造角色時會有一種連續性,并不是對角色的重復,而是把原先的經驗導入進來,恰當地運用到新的人物身上。這種“憋屈”丈夫的角色并不是第一次被本尼迪克特塑造,早在他還是一名專業舞臺劇演員時,在《海達·加布勒》(Hedda Gabler,2005)中就飾演了一位掙扎中的丈夫,在妻子被他人引誘后,他竟然默許且有意離開家讓妻子招待情敵。這種行為貌似不動聲色,對于不忠伴侶既不指責也不挽留,而是選擇“無視”,其實是最深層的絕望和放棄,這也是為什么提津斯的妻子在放浪形骸后反而指責丈夫對她太過殘酷。
本尼迪克特和莎士比亞戲劇的緣分,從他最初從事表演開始就結下了。早在十幾年前,他就曾在攝政公園演出的《皆大歡喜》(As?You Like It,2002)中飾演奧蘭多。不過那是一場演出車禍,因為麥克風出了問題導致他有部分臺詞含糊不清,觀眾發出的嘲笑聲把還是新人的本尼迪克特擊垮了,他說自己回家的路上一直在哭。
不過如今再次演出莎劇,他已經是個舞臺老將了。早在2012年,本尼迪克特就表達過想要飾演哈姆雷特的心愿,這個角色對于任何一個舞臺劇演員來說都是珠穆朗瑪峰一樣的存在。2015年,他的心愿終于實現了,從8月開始,巴比肯劇院連演12周,門票早就被一搶而空。
這次演出從演員陣容、舞臺設計以及燈光配樂都讓人嘆為觀止。盡管服裝采用了古裝和現代裝的混搭,但毫無違和感,反而有種穿越光陰的奇妙感受。換幕時令人震撼的配樂和奇異的舞臺效果簡直能讓人昏過去。本尼迪克特飾演的哈姆雷特仿佛自帶瘋癲屬性,無論是壓抑的獨白還是情緒的爆發,讓人想陪他一起吶喊。
正如常說的,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本尼迪克特的哈姆雷特也不可能是最完美的,比如他突然調皮地改詞讓人禁不住出戲。但這個角色終于發揮了他所謂的擅長“上流精英”角色的極致,盡管有卓越不凡的地位,但卻與時代和人群有深深的疏離,他們與眾不同,無法適應所謂的上流社會,也無法遵循道德規范,最終選擇了一條最崎嶇的路。
仿佛被全世界忘記
還有一類角色,通常被稱作邊緣人或者小人物,不被主流關注或認可,或者太過不起眼,仿佛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這類角色幾乎是與本尼迪克特最擅長的“名流”背道而馳,這也是他不想被固化在某一類角色套路里的證明。
在《戀愛學分》(Starter For Ten,2006)中他嘗試了喜劇角色,扮演一名有點滑稽的大學生。事實上他還挺擅長喜劇,不僅因為他本人的個性就有點乖張,經常在公眾場合作出驚人之舉,也在于他對通過臺詞表達幽默且控制喜劇節奏很在行。
在《斯圖爾特:倒帶人生》(Stuart: A Life Backwards,2007)中,他飾演了一名作家,記錄了湯姆·哈迪飾演的流浪漢奇特的一生。一個在流浪漢收容機構做兼職的作家,決定給一名竊賊、癮君子、酒鬼、狂躁癥寫一本傳記,這也許是兩個不安但頑強生活的人最純粹的靈魂交流。
即使飾演小人物,本尼迪克特也會把角色的脆弱和選擇刻畫得令人心驚。《第三顆星》(Third Star,2010)中的詹姆斯在風華正茂時面對死亡威脅,仍要艱難地完成生前最后的心愿;《鍋匠,裁縫,士兵,間諜》(Tinker, Tailor,?Soldier, Spy,2011)中的彼得·吉勒姆在兇險的間諜生涯中,掙扎著選擇忠誠還是背叛;《八月:奧色治郡》(August:?Osage County,2013)中的小查爾斯忍受親友對自己平庸無能的嘲諷,仍然勇敢接納看似奢侈的愛情。
當舞臺劇《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2011)上演時,對于這種遭受排擠和打擊,既脆弱又頑強的角色,本尼迪克特已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部舞臺劇改編自瑪麗·雪萊的長篇小說,科學家弗蘭肯斯坦用尸體拼造出了一個丑陋的怪物,怪物蘇醒后向科學家提出了一連串要求,并制造了一系列慘劇。
他和美版“福爾摩斯”《基本演繹法》(Elementary,2012)的主演約翰·李·米勒一起出演,兩大福爾摩斯居然同臺了。而且更有趣的是,兩人還輪換著分演科學家和怪物。本尼迪克特出演怪物時,展示了他強大的肢體控制能力,從誕生時在地板上吃力扭動四肢,到后來敏捷地從水管滑下,都得益于他準備角色時的觀察和練習。他不僅參加了尸體解剖以了解科學家的研究過程,還仔細觀察各種有身體創傷的人的舉動,甚至會借鑒瑜伽動作來為怪物設計行動姿勢。這番搏命之后當然帶來了極佳的表演效果,但也同時給他留下一身傷痛。
這樣“夸張”的表演實際上并不是第一次,早在舞臺劇《犀牛》(Rhinoceros,2007)中,本尼迪克特就完滿展現了一個人如何在遭受巨大折磨和恐懼下,變成了一只犀牛。是的,你沒看錯,就是一只犀牛。從狂怒到緊張再到屈服,青筋直爆卻努力平衡身體。
本尼迪克特最擅長表達深切的孤獨感,這種和社會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或格格不入的差異,所引發的怪異行為以及背后復雜的內心世界。
令人咬牙切齒的混蛋
本尼迪克特連同他的諸多英國同胞,為影史貢獻了大量精彩的反派角色,以至于有人戲稱,英國演員是最適合演“壞蛋”的。從《沉默的羔羊》中令人毛骨悚然的漢尼拔博士,到《雷神》中邪魅狷狂的洛基,全都靠英國演員的傾情奉獻。以至于捷豹汽車干脆邀請本·金斯利、抖森和馬克·斯特朗專門拍了一支廣告,來闡釋為什么英國人更擅長演壞人。于是英國人坐著英國車優雅地使壞成為捷豹的形象定位。
本尼迪克特正好幸運地長了一張棱角分明的反派臉,再加上低沉磁性的聲音,在飾演“混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早在2007年,舞臺劇《縱火犯》(Arsonists)中本尼迪克特飾演狡猾多端的艾森林格,出身富裕、衣冠楚楚,卻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潛入彼得曼家中安裝了縱火裝置,在他的計劃慢慢被揭示時,卻正和彼得曼一家人共同進餐。
同樣在2007年上映的《贖罪》(Atonement,2007)中,本尼迪克特飾演糖果商人保羅·馬歇爾。這位看似體面的男子拿著巧克力輕輕滑過一個未成年少女的嘴唇,一邊注視著她一邊命令道:“咬它,你必須咬它。”看似一個熱忱大叔在給朋友的孩子分糖,其實是個戀童癖和猥褻狂。
盡管《縱火犯》中的表演引來不少爭議,但《贖罪》中的演出卻獲得廣泛好評。《綜藝》這樣評價:“就像他在喬·賴特的《贖罪》中所展示的那樣,康伯巴奇有一種很強的才能,能夠在飾演一個反派時微笑。他過分明亮無害的眼神與他邪惡的意圖形成了巧妙的對比。”而這個角色也為他贏得了飾演夏洛克·福爾摩斯的機會。他把潛藏在我們身邊的邪惡表達得令人頭皮發麻,你熱情地招待來自己家做客的人,這個人卻企圖燒毀你的房子,或者勾引你家的小女兒。
在獨立電影《第三者》(Wreckers,2011)中,本尼迪克特則全面展示了一個陰險、扭曲、深藏不露的年輕丈夫。他以一個溫柔深情的稱職伴侶形象出場,但在弟弟來訪之后,妻子道恩逐漸發覺隱藏在丈夫溫和外表下的陰暗面。無論是他對生育能力的隱瞞,還是和弟弟之間若即若離的近乎不正當的“親密”關系,本尼迪克特飾演的大衛不僅用自己的謊言操縱著妻子,同時也在操縱著觀眾。有幾處他暗自注視著妻子舉動的場景,充滿不確定性和攝人心魄的眼神,讓這個角色既令人不安又令人著迷。
本尼迪克特迄今為止最為人熟知的壞蛋角色,當屬《星際迷航:暗黑無界》(Star Trek Into Darkness,2013)中的終極大反派可汗,和之前的“斯文敗類”不同,可汗相當于是一個完全無法預料的星際恐怖分子。導演J·J·艾布拉姆斯在看過《神探夏洛克》后邀請他試鏡,這一次他要為可汗鍛煉成大塊頭肌肉男。在一次采訪中,主持人無所顧忌地對他說:“這部戲有你就足夠了。”事實上,這部電影并不能稱得上成功,卻為本尼迪克特踏足好萊塢主流商業片開辟了道路。
在嘗試用動作捕捉技術在《霍比特人》(The Hobbit)中演了一條惡龍之后,本尼迪克特又迎來了一個重磅角色,在BBC的系列歷史片《空王冠》(The Hollow Crown:Richard III,2016)中飾演理查三世,又是一部根據莎士比亞戲劇改編的電影。
把理查三世這個角色放在“混蛋”的類別里,可能有失偏頗,這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但既然是根據莎劇改編,那么我們評價的就只是這部文學作品中的理查三世,而不是歷史上真實的理查三世。首先在形象上,這可能是繼《弗蘭肯斯坦》的怪物之后,又一個要在外形上作出巨大改變的角色。傳聞理查三世有嚴重的先天缺陷,手臂萎縮、跛腳、脊背彎曲,于是本尼迪克特被裝上巨大的假體進行表演。而莎士比亞下筆毫無留情,把理查三世寫成一個大變態,這種近乎人格分裂的角色,恰好可以用上本尼迪克特大段的獨白和焦躁的肢體語言。
不得不承認,很多電影里的反派角色更加吸引人,無論是《星球大戰》里的達斯·維達,還是《蝙蝠俠》里的小丑。本尼迪克特演繹的這幾個壞家伙也為他贏得不少贊譽,他十分擅長捕捉這些角色的多個層面,并賦予他們情感上的真誠,盡管他們都有巨大的瑕疵,但在確立目標后通常有驚人的執行力和超乎常人的意志,在瘋狂和大膽背后又有著令人意想不到的弱點。所以即使這些角色本身無人欣賞或聲名狼藉,卻能引發我們的思考。
天賦秉異卻未必有圓滿人生
最后這一類角色也是本尼迪克特演繹過的最著名的角色,那就是高智商或者才華橫溢的天才,首當其沖的就是為他加冕巨星光環的《神探夏洛克》(Sherlock,2010),這部作品也成了他事業的分水嶺。
為了讓自己的形象符合人們期待中的傳奇偵探,本尼迪克特通過節食、游泳、練瑜伽來保持清瘦的體型,甚至在拍攝期間也要先和下榻的賓館確認能夠使用游泳池。夏洛克那些喪心病狂的臺詞是他的標志,但這可苦了演員。在婚禮伴郎那場戲里,本尼迪克特要一次記住幾十頁的臺詞,更別提夏洛克那遠非常人的語速。在場的工作人員卻很吃驚地說,他能記住驚人的對話數量,盡管他有一個臺詞提示器,但幾乎用不到。
夏洛克經常故作深沉地拉小提琴,本來演員只做做樣子就可以了,但他卻不厭其煩地向小提琴老師討教,包括用怎樣的方式把小提琴靠在肩上、放下小提琴時的動作等細節。更不可思議的是,才學了一個星期,他已經可以拉出好聽的音調來,等戲拍完之后,甚至學會了好幾首曲子。不得不羨慕嫉妒恨地表示,有些人就是太聰明了,所以總是演天才。
事實上,在演夏洛克之前他已經沒少演天才了,在電視電影《霍金傳》(Hawking,2004)中他扮演史蒂芬·霍金,這個角色在當年為他贏得了英國電視界的普遍關注。為了演好霍金,他不僅和霍金本人進行了大量的交流,還把霍金那些難啃的著作都讀了一遍。由于罹患肌萎縮癥,早期的霍金在聲音和行動上都和常人有很大差異。本尼迪克特不僅模仿了無法控制肢體的踉蹌,還再現了這種特殊的發音。他表示:“這是一種啞音,有點像一個失去了軟腭的聾子,舌頭沒了彈性以致發音元音化,輔音沒了。”
就在《神探夏洛克》首播前幾個月,BBC播出了《梵高:畫語人生》(Van?Gogh: Painted with Words,2010),本尼迪克特扮演這位令人唏噓的后印象派畫家。他有很多直視攝像頭訴說臺詞的鏡頭,直接向觀眾吐露心聲,同時用精確自然的手部動作展現梵高戲劇化的情緒,塑造了一個讓人同情和遺憾的瘋狂藝術家。
另外三個角色幾乎是一脈相承的科技天才,首先是《最后的敵人》(The Last Enemy,2008)中的數學家斯蒂芬,由于研究成果卓越被英國政府聘用,最終卻成了陰謀的犧牲品;《維基解密》(The?Fifth Estate,2013)中的黑客朱利安·阿桑奇,這位維基解密的創始人飽受爭議,被國際刑警追捕,因為性侵案被通緝,自首后又尋求政治庇護;最后一個便是為他獲得奧斯卡提名的《模仿游戲》(The?Imitation Game,2014),前面兩位玩的那些把戲,全都仰仗這位計算機鼻祖——數學家艾倫·圖靈,一位同性戀者,也是一位二戰中破解了德軍密碼的功臣。
人們看待天才通常都是仰視,并對他們報以極大的期盼,仿佛無所不能。然而越讓人驚嘆的天才,就越是有極大的缺陷,仿佛和他們的天賦共生一般。夏洛克在邏輯推理方面堪稱人杰,可是在情感和心智上都極其不成熟;霍金不得不忍受身體機能帶給他的折磨;梵高要盡力拼湊幾乎破碎的靈魂。
天才往往也會因為稟賦出眾而陷入無法控制的陰謀旋渦,或是遭受迫害,或是承擔極大風險,正如他所飾演的那三位科技天才。上天賦予他們常人無法企及的非凡能力,也同時把他們置于常人難以承受的人生境地。也許正因為如此,影視作品中的天才人物才擁有巨大的魅力,我們把無法想象和無法經歷的人生,投射在這些不完美的天才身上。
結語
如果你足夠細心,可能發現我漏掉了一個重要角色,那就是《奇異博士》(Doctor Strange,2016),因為我發現他無法被歸類。他曾經是一個名醫,那么自然屬于上流精英;然而一次車禍被打回原形,成了灰頭土臉的流浪漢;自視甚高、傲慢無禮,又像是個混蛋;苦心修煉終成宇宙級一流法師,這又算是個天才,所以只好把他單獨拎出來。一個精英有點混蛋,又有點非主流,卻偏偏是個宇宙無敵超人類,這樣的人也只能是個——超級英雄。
分析了截至目前,本尼迪克特表演生涯中幾乎所有主要角色之后,也許還是難以厘清人家為什么就是“性感炸彈”了。這時夏洛克的老對手(or老情人?)艾琳·艾德勒可以為你解答,她反復強調,智慧是新潮的性感(Brainy is the new sexy)。而本尼迪克特曾經表達過自己對于表演的理解:“思考才是你要做的,而非表演和實行。”所以他不遺余力地通過鉆研來塑造角色,閱讀和角色處于同一時代的文字、改編劇本的原著以及關于歷史、藝術、政治、科學和音樂方面的書籍,學習騎馬、演奏和方言。這些精彩紛呈的角色,正是思考和智慧的產物,這就是21世紀被重新定義了的“性感”。
---------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字部分除引用外均為作者原創,轉載或引用請注明來源。
參考引用: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關于“卷福”的一切》,(英)里內特·波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