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情事老來悲(姜夔的三首元夕詞賞析)

讀罷姜夔的三首《鷓鴣天》詞,心里似乎又有許多話要說,而且我又覺得我前面的那篇《一段情要沉吟多少年》寫得是如此的膚淺了,因為在這三首元夕詞中所表白出來的濃情厚意不是我輩所能臆想的。

這三首《鷓鴣天》詞是姜夔四十多歲時寄居臨安時所作。

第一首是“正月十一觀燈”

巷陌風光縱賞時,籠紗未出馬先嘶。白頭居士無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隨。花滿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來悲。沙河塘山春寒淺,看了游人緩緩歸。

這是一首鬧中取靜的詞。觀花燈本應是歡樂的事。但眼前的馬嘶人鬧的景象卻勾起了一個中年男人對往日情景的追憶。在這滾滾紅塵中,他的心卻是孤獨的痛苦的。因為在他的心中沉淀著一段終生難釋的情懷。那少年時的一段情埋藏在心頭,似一壇烈酒,經過了如水流年,非但未淡化而且會變得更濃更香。平日里,家有妻室,兒女乘肩,粗茶淡飯,詩書作伴暫時也許會淡薄記憶,但那是沉淀并不意味著往事會煙消云散。在這燈火闌珊的元夕夜,在歡聚的人流中他是那樣的憶念那些流逝的歲月,那人那燈那情景再次出現在眼前。但流年如水,,燈火闌珊,何處覓同心,此情只待成追憶了。

一句“少年情事老來悲”感人心魄。既道出了作者的悲苦心景,又概括了少年情懷的浪漫和老來情結的難了。

本是歡聚,卻是悲苦,人散了,心裝許多愁,緩緩而歸。

第二首是“元夜不出”

憶昨天街預賞時,柳慳梅小未教知。而今正是歡游夕,卻怕春寒自掩扉。簾寂寂,月低低。舊情惟有絳都詞。芙蓉影暗三更后,臥聽鄰娃笑語歸。

前日里是元宵燈節的預演,他還在女兒的陪伴下去看了,似乎還有興致,而今日里是元宵節啊,是最歡樂的時候啊。可是卻不想出去了。為何?是春寒。只是怕春寒嗎,未必見得。也許這怕春寒只是一托詞。其實是有更深的原因的,他怕的是觸景傷情,怕昨晚的情景再現,他怕勾起他那沉淀的少年情懷。真是一個重情而傷心的男人,他就象那經過了風雪相伴,隨時都會飄飛的梅花,寂寞,孤傲而悲泣。他輕掩柴扉,躲進小屋,做什么呢,睡覺嗎,他能安睡嗎?夜深了,。簾深深,月低低,照無眠。舊時的情感都傾注在他在蘇州所作的《暗香》和《疏影》中了。臨家的孩子回家了,那種開心,那種開懷的笑!他并沒有睡,他“在簾兒底下聽人笑語!”一個并不算老的男人,其心景是那樣的低沉,那樣的悲慘,讓我們再次想起他那句:“少年情事老來悲”。一段久遠的情事卻那樣深刻地銘記于心,永難忘懷。這種癡迷人間少有。

笫三首元夕有夢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經丹青見,暗里忽驚山鳥啼。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本詞為白石散人懷念故人之作。據傳,姜白石早年浪跡江淮,在合肥認識了一位精通音律,善談琵琶之勾欄女子。至此,子期伯牙,引為知音,結下不解之緣。但最終不能相守,擦肩而過,天各一方。姜深憾之,二十多年未能釋懷。值此上燈佳節,儷影成雙。元宵的紅蓮燈便幻化成詞人心中那點雋永的朱砂痣,故心痛徘徊之余,沉吟成此佳作。

肥水東流無盡期,肥水東流,滔滔無盡,恰似詞人此恨綿綿無絕期。詞人此刻正被相思的潮水淹沒,回想當年,也許真不該和琵琶女認識并種下情根。如今相思泛濫,是災,亦是劫。而無論是災是劫,詞人都是注定逃不過的。詞以東流之水開明宗義,很容易讓人想起李后主的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此恨綿長如此,教人斷腸。言“種”,形象而意義深遠,要知道這份相思已在詞人心中生根發芽長葉開花結果,此生固然是無法拔除了。然而值得玩味的是,詩人一反常態的對這種感情冠以“不合”之謂,實為無奈之辭。詞人真的后悔當初的那場結識嗎?肯定不是。只是情到深處每每不堪,詞人真正抱憾的是不能和這位紅顏知己長相廝守,而要獨自承受幾十載如一日的苦戀。起筆峻拔,感情凝重,讓人一下子跌入詞人設置的感情漩渦中。

夢中未比丹青見,

牐牥道錆鼉山鳥啼。

既是“元夕有所夢”,那么,夢境如何?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詞人的夢境定與他朝思暮想的故人有關。在畫中,伊人雖巧笑嫣然,但凝然無語,不解詞人相思之苦;在夢中,伊人也許會柳腰款擺,迎面走來,而詞人也正待迎合。但就在這恍惚迷離之間,山鳥悲啼,把一場好夢也給生生的驚破了。想起金昌緒有過這么一首詩:“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明明是天各一方,只能在夢中相見聊慰相思之苦。然而,連美夢也不能持久,這是多么悲哀的現實!這首詞寫的是元宵之夜,然而可以想見的是,尋常日子,詞人的思念也是枝枝蔓蔓的。只是適遇佳節,思念便借了勢,瘋長成遮蔽心房的蒲葦。能夠經歷幾十年風雨洗禮的感情絕非等閑,其用情之專,用情之深,讓人唏噓不已。

春未綠,鬢先絲,

牐犎思潯鵓貌懷殺。

牐犓教歲歲紅蓮夜,

牐犃醬Τ烈鞲髯災。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春天未至,鬢已先斑,看似感慨年華易逝,青春散場。實則是在遺憾沒有了伊人,愛情墮入永遠的冬天,春天不會再來。歷經幾度春秋的詞人閱盡滄桑,終凄然道:“人間別久不成悲”。不知不覺中,時光流轉,塵緣已經逝去二十幾年。那段被喚醒的戀情成為詞人心中永遠的痛。在此,“不成悲”與上文的“不合”有同工之妙。“不合”即是“合該”,“不成悲”實則“已成悲”。只是日子久了,當初的刺痛變成了鈍痛。雖然闊別多年,雖然了無音訊,只要一記起那段歡聚的時光,詞人就難以自抑。我們無法知道兩人是怎樣走到一起又怎樣相戀又怎樣分開的。但通過最后兩句,我們依稀可以窺見端倪:“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燈掛紅蓮,嬉鬧元宵,以樂景襯傷情,這在詞中殊為常見,然其情纏綿哀婉,令人愀然動容。或許多年以前,兩人就儷影雙雙在燈火闌珊處留連忘返。詞人相信兩個人的這段感情是深摯的,是心心相印的,那位多情的女子也會在這樣的夜晚牽掛著自己,念叨著自己。這樣兩面寫到比光寫自己單方面的戀情要深入得多,神思所極,遙系彼端,境界一下子拓寬了,任人遐思。于結句中姜夔清俊空靈的詞風表露無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