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文藝青年啟示錄

十年后,終于看了《立春》。

“春天來的時候,總覺得會發生點什么,但是到頭來,什么都沒發生,然后就覺得自己錯過了點什么。? ”

長大以后,會慢慢拒絕文藝。所謂夢想,只能感動年輕的自己,連現在的自己都感動不了。

小鎮文藝青年用孤傲,虛榮,書本,電影,寫作,在小縣城里偽裝自己。又隱隱害怕,如此下去會成為“酸臭的文人”。于是在很早的時候,便放棄了這所謂不切實際的文藝,草草考個大學,選個專業,學門本事養活自己。

大多數小鎮文藝青年都是這樣長大的。而后成家立業,有家庭兒女分散注意力,關注柴米油鹽,大多數人可得平穩安定人生。

只不過,還有一種小鎮同志,能力不足,心理有缺陷,往前無方向,往后無退路。多說多寫成抱怨,不說不寫自己心里堵得慌。我理解跳芭蕾的胡老師為什么跳進監獄去了,因為“ 我是很多人心頭的一樁懸案”。其實跳到哪去都無所謂,既然注定無法靠岸,便一生隨波逐流,放任自我。在外面當老師上課,與在監獄中關幾年,于他而言其實沒有不同。

按社會標準,我們都是可憐人。學不會放過自己,別人也不會放過你。

小鎮文藝同志告誡自己不要庸俗,往往便活成怪異。眾人調侃自己,情商高的兩句話化解,情商低,或實在不想迎合眾人的,最后只好落得“孤僻”、“冷漠”、“神經”之類評價。

王彩玲的第一段獨白:

“立春一過,實際上城市里還沒啥春天的跡象,但是風真的就不一樣了。風好象一夜間就變得溫潤潮濕起來了。這樣的風一吹過來,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給感動了。”

我眼眶一紅。曾經也愿意感動自己,把泛濫的感情扔給電影,扔給小說,扔給大自然,扔給大城市,扔給感動自己的每一件作品。可是如今除了偶爾眼眶一紅,已無力再深入探討。

親愛的小鎮青年,你經歷的,可能將要經歷的,或者選擇回避的,王彩玲、黃四寶、胡老師,都一一幫你展示了,無論音樂、美術、舞蹈,無論反抗或妥協,人生最終都有遺憾。

你有一副好嗓子,你有一個好容貌,你有天賦,你有才能,這一切,最終都要化作柴米油鹽。所謂大北京的夢,對大多數人來說不過是飛蛾的火。何況百分之九十的文藝青年,只是心有文藝罷了,何來天賦,何來才能。

“我一看有人提著包離開這個城市,別管他去哪,我都很羨慕。”

可是離開以后的日子怎么過,語焉不詳。不是每個人都能錦衣歸來,大多數人銷聲匿跡。在外混得不好,回去的路也堵死了。

很多人卡在某段生活里, 不上不下,有更大的志向,沒有實施的能力。和年輕的王彩玲一樣,告訴所有人,我只是暫時在這里,我不會在這里交朋友,也不會在這里發生愛情。我必須清醒的活著,然后離開這里。執拗得可怕。

可是,這里真的是你的歸宿了,你哪兒也去不了。

外面的世界,適合你在假期或出差時,買張機票坐個高鐵去待幾天,草草觀光就是了。“擇一城,遇一人,終一生”,這種廣告詞聽聽就好,這座城只能是你所在的小縣城。

時代在變化,小鎮青年其實不會有太多不同。依然敏感,依然多愁。輕易就會被春風和自己感動哭了。

只愿早點哭完,盡早和王彩玲一樣選擇妥協,以世人的標準,好好生活。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