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估計是最具特色的承載體。因為,每個父母都會有自己獨到的一套育兒觀。出發點都是相同的,就是想望子成才,望女成鳳。對于小孩,我和我先生的觀念都是放羊型的。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去嘗試。家長只要稍加調試就好。接小朋友們一起放學,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在車上,你可以看到小朋友的世界,看見他們那個小世界的規則和變通。每個小孩,天生就是社交天才。孩子交朋友,單純直率而又很有原則。你對我好,我對你好,這就是原則。一起玩耍共同的利益。誰不開心了都有權力表達自己的意愿。估計這些,對于久經社會的我們來說,都很難做到了吧?那么,他們的需求是什么呢?我想應該是父母的陪伴,父母承諾的兌現。有時候,工作太累了,我會對于自己孩子的請求采取拖延政策。“媽媽,明天陪你”這句話有點變成了口頭禪。可記憶力極佳的他們,明天就會提醒你你昨日之事并未做,督促你去實現它。所以,我很欣賞國外父母和孩子那種平等關系,因為平等了才能獲得更好的溝通,父母才不會以“為人父母”四個字,來過多的干涉孩子的思想和生活。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思想的寬度有時也決定了心態和眼界。我不想讓我的孩子變成唯命是從的人,我想讓他們有正常的三觀。不管我們對他們有多少期許,都要明白,就和我們自己一樣,大多數人長大了就變成了循環式生活的普通人。所以,童年開心是基本,陪伴是重心,教育是責任。在我們眼里他們始終都是孩子,但蹲下來看看他們也許你會發現,他們有時是我們的伙伴,有時甚至是我們的老師。所以,尊重他們所想要的,教育就沒有那么復雜了。簡單的成長,讓他們找到更好的自己。
我們的孩子終究需要什么?
最后編輯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