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朋友問如何切入互聯網?當時我簡單談了一下,并隨口推薦了幾本書。后來想想不夠嚴謹,于是重新做了一個整理,如下:
1,互聯網從業者初級認知:一些基本的理念
1). 去中心化:《失控》(著名案例:維基百科,微博等)
2). 消除阻隔,連接一切:《世界是平的》(著名案例:facebook等)
3). 長尾效應:《長尾效應》(著名案例:谷歌、百度、亞馬遜、阿里巴巴等)
4). 大者恒大:《馬太效應》(著名案例:一般遵循了7:2:1的一個原則。即第一名占有70%的市場份額,第二名占有20%的市場份額,剩余的參與者合起來占有剩下的10%的市場份額。)
5). 分享精神:《認知盈余》(著名案例:自媒體、知乎、百度百科等)
2,互聯網從業者進階認知:互聯網的發展狀態
1).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與演變簡介:《移動浪潮》(著名案例:uber、微信、可穿戴設備等)
2). 社交網絡:《社交網絡研究講座:http://www.tudou.com/plcover/aIYadQDoInI/》(著名案例:騰訊、facebook等)
3,互聯網從業者高級認知:對互聯網的系統認識
本人qq空間(563268509)里關于互聯網的相關文章。
建議先讀那些書,有了基本理念后,再看我空間的文章,免得成了只看熱鬧不懂門道的外行人了。
附:讀書的目的,是希望有效果。這里拋磚引玉的談三點吧,感興趣的不妨在閱讀之后,繼續延伸思考。
一:
去中心化,必然導致平等。而連接一切,則必然導致開放。所以互聯網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平等和開放。所以在互聯網時代,草根才有機會表達。這成為一個時代現象,而不僅僅是個案。facebook的崛起,正是借助于這種趨勢,站在了風口。
而開放的精神,因為與native app的狀態嚴重不符,則導致了持續至今的web與app之爭。《連線》雜志一句:web已死,引來人們大面積的討論。其高潮,在國外則是facebook全力構建基于html5的開放平臺,結果鎩羽而歸。在國內則是百度一方面花費19億美元收購91助手,另一方面則是李彥宏親自站臺,力推輕應用。而阿里巴巴則花費據說高達50多億美元,收購了uc瀏覽器。
那到底是web,還是app,將成為最后的信息組織形態呢?
二:
為什么互聯網就能夠連接一切呢?在此之前的人類,發明了那么多工具與方法,難道就不能連接一切嗎?
三:
一般人說起蘋果,都說它很封閉。但作為互聯網從業者,顯然不能人云亦云。而要搞清楚,這里說的封閉,指的是什么?
譬如對于用戶而言,對于蘋果系統的使用,除了體驗層面不談,和使用安卓系統有多大區別嗎?那對用戶而言,如果說安卓開放,那蘋果這封閉嗎?用戶有任何感知嗎?
然后對于開發者而言,你開發的app,除了審核嚴格點,不允許黃賭毒之類,以及一些系統核心層面的譬如通訊機制等不允許碰外,還有什么不允許的?你可以通過app為用戶提供任何合法的內容與服務。那對于內容供應方與服務提供方而言,甚至對于一般的開發者而言,這是封閉嗎?
所以就需要弄清楚,蘋果系統真的是封閉的嗎?所謂蘋果封閉之意,又究竟指什么?甚至可以問問,這個說法到底是誰提出來的,又是針對誰而言才算是封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