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歷中的那些城——小城榮成

前面的話

這是以前我寫給老婆的一首詩:

想找個時間不曾流淌過的小城
和你一起相守

給每一顆星星講我們的故事
給我們去過的每一個地方寫一封信

收著我們每一個幸福的時刻
記得我們彼此哭泣的模樣
和親手栽下的每一個愿望
把他們哼成一首首夜曲

畫一幅畫
為我們曾經的夢想定格一個歸宿

一邊看著我們女兒慢慢的成長
然后有一天
放飛她

我說要給去過的每一個地方寫一封信,可是實在不好定義什么叫「去過」,我想干脆就直接一點,寫一下那些去過呆過的想寫下來的城市,想寫,是因為它們在我的記憶里劃下了痕跡,是我的經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有些城市,以后也許還會再去無數次,有些城市,以后也許不會再去了。無妨,趁記憶還在,趁有些故事還可以講,就寫下來吧,長期的寫下去,有了新的故事,也可以再寫那座城,一次,兩次,都可以,就像寫一位朋友,時間在流逝,人會變,城市也會變,故事還會有新的,但舊的故事不會變了,只會越來越淡,寫下來吧,即使忘了,也能看看,像看一張照片,像看一個陌生的男人講他和一座座城市之間的故事和他對城市的理解。

小城榮成

天盡頭

今天,寫我長大的那個地方——榮成,一個縣級市,可能你沒有聽過,沒有關系,我告訴你它的地理位置,你就不會忘記了,那是我們中國大陸海岸線的最東端,你的腦里肯定已經出現了那只雞,很多人會拼命在雞肚子那兒找,其實中國大陸海岸線的最東端在山東半島的那個尖上,那里就是榮成,隸屬于威海,三面環海,環境宜人,是中國離韓國最近的地方。

雖然離開那兒已經有些年了,回去的次數可以數的過來,但我說的普通話、英文都帶著那兒的口音,有些東西是融進血液里去的,嵌進基因里去的,不管跑到哪兒,一個二維碼就原產地追溯了。記得有一次參加一個活動,一個第一次見面的朋友,走過來問我:你是威海人吧?我大驚,因為北方口音很容易聽出來,但具體到哪個地方,就比較有難度了,她笑著說:我的專業是中國方言學,我是聽你的口音聽出來的。折服她的專業水平,后來聽說她是PKU的。

山東自古人杰地靈,齊魯大地,是華夏文明的一個重要發源地。嚴格意義說來,膠州半島屬于古代的齊國,與山東中部的魯地,在很多地方也有不少的差異。魯國位于內地,魯人樸實守舊,齊國靠海,齊人浪漫,喜歡新潮。但好像幾千年下來,這些東西并沒有被很明顯傳承下來,不過,我們膠州半島相比山東的中西部地區,人稍微開化一些,對規矩的講究(比如酒桌上的)稍微少一些,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傳統傳承的一種,另外我們不吃煎餅,海鮮吃的多一些,方言與省內中西部相差較大。記得上大學時,班上有一個同學是山東梁山的,出好漢的地方,她知道我也是山東的,一上來就直接家鄉話,我連連搖頭,真的聽不懂。

說回榮成吧,我一直覺得人對距離的感知隨著年齡與閱歷的增長是會變化的,我家在農村,在市區西邊,其實我們那離榮成市區只有區區五公里,但小時候,我覺得去一趟城好遠啊,每年去市區的次數算得過來,只有偶爾逢集的日子會去一次。騎著自行車,上一個大坡,然后是下一個大坡,就到了市區。在我們村東頭的山上干活,一抬頭就能看到遠處山下的市區,那時城里最高的是一座銀行的樓,有十來層吧。城市不大,像一塊剛剛被鋪平的碗底,有些地方還空著,現在,這只碗里的東西已經要漫出碗沿了。


城區一角

像中國的所有小城市一樣,榮成的市區不大,東西向三條大路,南北向也是三條主路。北方人講究東西南北,所有的房子正南正北,規矩劃一。老城區不靠海,后來市政府搬到市區東面五公里的海邊,蓋了一個堪比天安門廣場大小的廣場,城區就慢慢向東發展了。榮成市區的最大特點是干凈,以前生活在那兒不覺得,后來去過一些地方,再也沒有看到比我們那兒還干凈的城市了。街道整齊,看不見垃圾,也說不上民眾的素質有多高吧,主要是政府比較重視,久而久之,老百姓習慣了街道就應該這樣,也不好意思到處扔東西了。

我對家鄉最早的了解,是從書開始的,大概是初中吧,家里不知道哪來弄來一本有關榮成歷史文化介紹的書,上面講了很多有關榮成的歷史典故或者說歷史傳說,像秦始皇射鯉啊,秦始皇變成一只豬在修橋,一聲令下讓所有的屎殼郎滾蛋,從此榮成沒有屎殼郎,海驢島的由來以及孫臏如何被挖去膝蓋,躲在槎山的一個山洞里等等之類的故事。后來,我讀《史記》,始皇篇有這樣一句「於是乃并勃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這里的成山,就是我們榮成最著名的景點「成山頭」,也就是山東半島的那個尖尖,那塊「天盡頭」的碑就立在那兒,位于市區北面三十多公里的成山鎮,我還沒有去過,據說游人很多,我們那兒叫靠海的地方為「海沿兒」,海沿兒都很富,我們村不靠海,以種地和種水果為主,屬于我們那兒的「西部貧困地區」。

榮成在中國的縣域經濟排名中是比較靠前的,以前政府喜歡提「江北第一縣」,江是指長江,主要是排除掉江浙與廣東的幾個縣,全國百強縣里,榮成一直徘徊在十名左右,在長江以北還真是第一。但榮成的情況和整個山東的情況都一樣,經濟總量大,不代表老百姓有錢。我覺得山東的老百姓是典型中國老百姓的一個縮影,忍耐、勤勞、愛儲蓄,把錢都花在子女教育、醫療和防老上面去了,自己從不享受。和我去過全國很多小城市相比,榮成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街上的餐館很少,除了幾個老百姓不會進去的用于公務接待的賓館餐廳和工廠和商業區周邊那種快餐似的小館子外,很難找到比較好的吃飯的地方,老百姓舍不得花那個錢,沒有出去吃飯的習慣,我記憶中在我上大學之前沒有在我們那兒餐館吃過飯,大學回去,和同學聚餐,走了一圈,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地方。當然,這幾年,好了一些,老百姓開始慢慢懂得享受了,但也就這幾年,即使這樣,每次帶我爸媽出去吃飯,他們總覺得是個挺大的事兒,推辭半天嫌我亂花錢。

和所有的中國小城一樣,關系社會,每一戶人家往上一代都是鄉下人。現在七零八零的年輕人住在城里上班,爸媽在鄉下種田,周末回家,第二天車后面都是新鮮的青菜瓜果。鄉下人越來越少,但安靜,水甜,菜新鮮,讓人踏實。

在老家長大的時候,都是伴隨著逃離老家的渴望,所以忽略了那么多年直接去感受她的機會,把頭埋在書本里,幻想著外面的天地是如何的廣闊與新鮮。等到離開她的時候,才覺得自己對她的了解并不那般的直觀。我想起了沈從文的《從文自傳》里對湘西小城小鎮的回憶,那么有紋理,有溫度,有觸感。那是壞孩子的生活,但卻在最合適的時候做了最合適的事情。我羨慕得想落淚。

家鄉,就像最親近的人,你熟悉,但描述她,卻很難,從想說的很多,卻不知從哪兒說起,零零碎碎的,就像小時候的記憶一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