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津巴多認為,最理想的時間觀是一種平衡的時間觀念,混合多種時間視角:積極運用過去的經驗,因為探尋過去使你有根可循;適度地思考未來,這讓你如虎添翼,對目標充滿向往;適度進行現實的享樂,補充生活的能量,能更好地認識自己;同時要盡量少一些消極過去視角和宿命論視角。
2、作者認為,我們應該盡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因為長半衰期的事情可能一時無法帶來快樂,卻能累積收益和影響,這是短半衰期事件無法做到的。
3、作者列舉了一些長半衰期事件,供讀者參考:
積累可信的知識
訓練實踐技能
構建新的思維模式
提升審美品味
反思和總結個人經歷
保持和促進健康
建立和維持相互信任的關系
尋找和獲得稀缺性資源
探索、提出獨創性的構思或者發明
獲得高峰體驗
4、防治拖延:
盡快做小事;
個人MVP法
關于行動方法,作者引入了一種流行的互聯網創業法——“精益創業”(Lean Startup)中的關鍵概念“最小化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指的是使用最少資源、被最快制作出來的、可執行基本功能的試驗性產品。創業者應盡快地把最小化可行產品推向市場,再根據用戶反饋來進行優化,這一過程被稱為“構建—測量—學習”(Build-Measure-Learn)的循環。區別于傳統產業把產品完全造好再推出的理念,MVP是直接推出一個較簡單版本的產品,再根據市場動態進行產品結構的調整和質量的改進。
5、閱讀一本書不是產品,一篇深入思考后寫出的讀書心得才是產品;在一間公司工作不是產品,但工作經驗和總結報告是產品?!皞€人MVP”法就是我們可以從自己在做的事情中找出一個最小化可行產品,把它推向其他人,得到反饋后再不斷修正的方法。
6、三行而后思
通過不斷的實踐獲得隱性知識之后,復盤和反思是我們成長的關鍵。在進行反思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按以下這個清單問自己問題:
信息和工具
在做這件事時我利用了哪些信息和工具? 其中哪些是最關鍵的?信息從何而來,哪些信息源是可信的?我可能遺漏了哪些信息和新工具,可以怎么得到?現有工具應該如何改進?
預期和結果
在做事之前,是否對事情的過程和結果做過預期?預期和結果是否相符?我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預期?今后應該如何管理自己的預期?
在描述和評價這件事的結果時我用了哪些指標? 這些指標是否需要改進?結果又該如何改進?
阻礙和優勢
事件的進度是否合適?哪些阻礙或優勢導致了進度變慢或變快?
其中最大的阻礙是什么?我是如何應對的,效果怎樣?以后還會碰到這些障礙嗎,怎么解決?其中最大的優勢又是什么?有什么優勢我還沒發揮出來?事件過后我獲得了哪些知識和能力?還需要向他人學習什么?
缺憾和意義
做事的時候我的情緒如何?是否影響到了結果,有沒有及時調整?
這件事有哪些遺憾?我暴露了哪些必須改正的缺點?
這件事對我來說的意義是什么?對我的近期未來和遠期未來有何影響?事先有想到這些意義嗎?關于這件事,他人對我的評價是什么?
我們在進行反思的過程中,要注意三點:
及時反思,還原事件真實細節,可用紙筆完成;
思考事件的“反應鏈”,即它的開始、發展、轉折和結束,它背后的動因、阻力和關鍵節點;
關注發生的意外事件,思考自己是否存在偏見,克服思維惰性。
7、
№15 今日總結
關鍵詞:
隱含假設,目標懸置,能力嫁接,特性改造,校正選擇,個人MVP,圖層工作法,反思
要點:
困住我們的不僅有客觀的現實困難,還有我們的思維慣性,賽道假設、低關聯假設、僵固型心智、零和博弈是常見的四種隱含假設。
我們可以使用目標懸置、能力嫁接、特性改造等新的思維框架來重新思考自己的境況,發現人生更多的可能。
人生是一個不斷選擇再選擇的過程,要了解自己內在的興趣、稟賦、動機和能力,不畏懼做出改變。
勇于構建自己的最小化可行產品,克服“過度準備”的慣性,“自我防衛”的心態,和對“沉沒成本”的固執。
要順利地進行多線程工作,就要區分可以中斷和不能中斷的工作,對中斷點進行控制和管理,用自己的核心思考區間去完成一段完整的思考和行動。
有時候,我們可以邊做邊學,在實踐中通過復盤積累經驗和智慧,即“三行而后思” 。
思考與實踐:
設計一個你個人的“最小化可行產品”。在你的工作或學習中選擇一個重要的領域,構建個人MVP;思考它的核心部分是什么,用一段不會被打擾的時間完成它;試著在過程中使用圖層工作法;在線上或線下發布產品,邀請朋友做出反饋,收集意見,列出其中3~5條最有啟發的建議;按照反思的程序重新思考,進行修正,時間允許的話反復進行幾次上述過程,總結經驗,寫出一份產品報告。
另外,如果你感興趣,不妨搜一搜今天提到過的前NASA工程師、折紙大師羅伯特?朗發明的“25瓣玫瑰”,親自動手折折看,不僅能由此體會折紙與數學結合的跨界之美,還可以把成品送給心愛的人。
8、今日總結:要點:
我們有必要對每天接收的信息進行“斷舍離”,過濾掉其中不必要的部分。方法包括:精選信息源、遠離潮流、重事實輕評論、定期閉關等。
我們可以在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從刪減、濃縮、模式化三個方面探索簡化思維和表達之道。
重視潛意識的作用,可以通過“晨間筆記”有意識地喚醒潛意識;我們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入一些隨機和混亂的情境,混亂是秩序的另一種形式。通過混亂顛覆固有的、模式化的思維習慣,也許能構建出新的秩序。
圖解思考的基本原則是:基于所思考的內容本身,自行創造或設計與其相匹配的圖形式樣。我們可以不拘一格但審慎選擇,使用流程圖和結構圖幫助思考。
我們在思考中很難做到十分周密,可以利用矩陣和清單工具盡量讓思維少一些漏洞。
思考與實踐:
在你每天關注的領域中,選取3~5個最有價值的,并為它們選取合適的信息源,寫下這樣選擇的原因。
思考一件工作或生活中的事,不管是怎么進行一個項目,還是下周吃什么,用圖解的方法表達出來。
試著編制一份自己的《所有讓我快樂的事》清單,再把這個清單細化到《每周快樂指南》。
9、心理研究發現,成長型心智的人所取得的成就明顯高于僵固型心智的人,換句話說,相信自己會變得更好并不斷為之努力,就真的會變得更好。
學習時要主動給自己增加一些難度,這是非常必要的提升學習效果的手段。
長期堅持一件事而不感到痛苦的法則應該是,讓自己收獲的滿足感超過所有付出,即用興趣和激情驅動自己繼續做下去。
10、思考與實踐:
請思考,在你現在的工作或學習中,你最大的優勢是什么,有多少繼續增長的空間?為這種優勢設計下一步要挑戰的難度,寫出具體的訓練計劃。完成計劃后寫一份總結報告進行反思,并把報告分享給其他人,收集反饋意見,對再下一步的挑戰訓練做出修正,循環重復以上過程。根據你想達到的最高目標,為自己設定一個達到目標的時間,在這期間尋找一切有用的資源付出努力,希望你能為之不斷攀登,直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