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讀物:賽車總動員電影,floppy fish
關鍵詞:電影原聲音樂
今天談不上閱讀,只看了一本書,到想寫寫聽歌這回事。
多米今天又看賽車總動員電影了(他是跳著看的,只看他喜歡的段落)。
他在看電影的時候,有一位同學給我發來一首他自己彈的吉他曲聽,他是吉他發燒友。末了,他又發了一句給我:孩子一定要學音樂!
電影放完了,片尾曲有兩首,是大作!媽媽我非常喜歡的,而多米則是愛屋及烏,每次都看完同時也聽完。
國外的電影配樂都是一張精彩的大碟。在看這兩部電影的時候,其實他接觸到了大量不同風格的音樂,從60年代的音樂到當下音樂,從爵士、搖滾到流行音樂、電子音樂,從民謠到舞曲,這兩部電影里幾乎都有涉及,因為兩部電影第一部復古懷舊,第二部國際化現代感十足,所用的音樂也大相徑庭。
金寶貝的早教音樂課從一階開始就一直使用成人音樂,而不用兒歌,也不教兒歌。
我們為什么要給孩子聽兒歌,是因為兒歌簡單,為什么要聽簡單的歌,是因為希望他能學唱。仿佛會唱了,會彈了,就叫學了音樂。
但音樂是個藝術性的東西,藝術性的東西更多的是需要去感受,去欣賞。
如果你讓他每天都聽很簡單的音符,那么他的耳朵長大后就很難聽出那些細微的元素,很難聽出那些細膩的東西,很難體會出音樂背后作者的情緒。音樂是思想的表達,但更是情緒的表達,沒有細膩的耳朵就會遺漏很多東西。
為什么我們普遍被認為藝術細胞差,因為我們兒時聽了太多的兒歌,唱了太多的兒歌,看了太多的簡筆畫,也畫了太多的簡筆畫,我們太注重輸出了,仿佛只有輸出才能證明我們身體里到底有多少貨色。
而國外的孩子從小去聽音樂會,去看畫展。去聽去看是輸入,而且是輸入的都是高端的豐富的東西,只有豐富的高端輸入才能有培養藝術修為的基礎。
我想金寶貝的音樂歌不使用兒歌的真不是做。因為那是人家的理念。
電影看完了多米還是意猶未盡的樣子。
我給他下了電影里的歌曲,蝦米里面有電影原聲大碟,所有背景音樂都有。
即使是那些背景音樂,他也能說出這段音樂配的是哪段內容。音樂本來就是很難理解和體會的東西,現在和電影結合,就有了畫面和形象感,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很好得加強孩子對音樂的理解。
后來我又給他找了一首MV,把他興奮的,雖然只是個小東西,卻如同發現寶藏一樣。如果他長大能記事了,想起和媽媽一起看賽車總動員MV的那個晚上,一定會覺得很幸福,因為那是一種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