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榮哲的寫作課:3分鐘解鎖1個小知識,Get?

東西自有它們的生命,只要喚醒它們的靈魂就行了。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今天和大家分享許榮哲的《小說課》。許榮哲被羅胖稱為最會講故事的臺灣人,也幾乎是我看過的最會講課的人之一,用”生動“形容簡直不能太貼切。

這本書分上下兩冊。上冊講——折磨讀者的秘密,這是典型的用戶視角。下冊講——偷故事的人,這是典型的模仿最好的,拿來為自己所用的精神。偷,不同于借,偷過來就是自己的,和自己的生命發生了關聯,落地生根,不會還回去的了。

看完最讓我驚嘆的,反而不是如何去講一個故事,這是看完自然就獲得的,需要刻意練習提升的技能。最驚嘆的是,講課的能力,駕馭一個專業知識的能力,表達的能力。在碎片化時代,如何系統化學習專業知識,又能避免枯燥?許老師的《小說課》是一個經典范本,對內容創業者會很有啟發。

他用一種工匠式地方式探討小說書寫技巧,通過37個主題拆解超過37篇小說范例,悉心為你剖析真相。理工科出身的許榮哲,寫過極有詩意的“灰色模糊動態規劃于水庫即時操作之應用”論文,如此理論的東西,在小說家手中將會被感性地融入小說中。

所以看他的書,有理工科的清晰思路,又有對美的表達,可謂靈氣逼人。

文學之謎

馬爾克斯說,每篇好小說都是這個世界的一個謎。有了謎,就帶來了折磨。聰慧的讀者選擇好的折磨,TA在意的不是正確答案,而是哪一項選擇,才能呈現出人性的復雜度。最常用的拿來設謎的元素叫:譬喻。例如蓮花譬喻君子。數學的比例式,來解文學的譬喻之謎。

以陳黎《小宇宙》的現代俳句為例:

一顆痣因肉體的白

成為一座島:我想念

你衣服里波光萬頃的海

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詩呀,妙在哪里呢?想象一下。痣和肉體,島和海,兩組相似的事物,巧妙地聯結在一塊兒,創造出俳句。所以說,我想念你衣服你波光萬頃的海,其實是我想念你的身體。而譬喻:島和海,瞬間將關于身體的小情小愛,變成海島的豐饒之海。有一種升華有木有,情感一下子豐沛起來。

正如網友的一句調侃,說話的方式很重要。比如,要表達我想和你在一起,直接說:

我想和你一起睡。這是流氓。

我想和你一起起床。這是徐志摩附體。

大概這個意思,你Get到了嗎?這是文學之謎,也是文學的魅力所在。

折磨讀者的秘密

好的小說家,只要運用他深厚的講故事功力,就算寫論文、寫教材,依舊能讓人手不釋卷。

舒明月的《大師們的寫作課》這本書的副標題是:好文字是讀出來的。這句話不能同意更多。這樣的話,直接讀經典就好了,還需要“寫作課”做什么呢?其實寫作課最重要的算是橋梁作用,“一個好老師,一個解讀者,一個好的內容產品經理”。

他有魔法一般的力量,讓堆積如山的素材整理成小山丘,你3分鐘爬一個,每座山丘都有不同的風景,給你50個山丘,你看過50個風景,然后串聯起來,就算是打下了牢固的基礎。以后把一座大山堆在你面前,你至少是不發憷的。對于一個新知識的入門課,如此解鎖,簡直高效完美。

許榮哲將小說分拆成不同的板塊:

人物/場景/對話/開場/性格/形式/故事/敘事者/聆聽者

時間/空間/規則/遲滯效應/蝴蝶效應/想象力/內心景觀

反常/障眼法/沖突/凌遲/三的妙用/留白/因果/黑暗之心

這些板塊就像無數個小山丘一樣,他幫你把大山都開辟成小山丘,帶領你一座座爬一遍,讓你對它的邊角都有個全局觀,這是基石課,如果地基建好了,后面串聯起來就會輕松很多。我分拆了4個小節,一起體會一下他講課的方(tao)法(lu):

1?人物

a/開場白:提問式帶入

帶入問題:現在的年輕人不會寫作,問題在于寫的小說都是千篇一律,“像兩個面貌模糊的人在一個空曠的地方對話”。

提煉問題:也就是說,寫小說的三個關鍵:面貌、場景、對話,做得不夠好。

關聯問題:我也寫得不好,但是發現這個問題后迅速修改自己的爛小說,迅速起飛了。提供個人經驗。

b/正課:開講人物

顛覆認知:常常問大家,人物是什么,大家說就是“長相”。然后呢,其實更重要的是“性格”。

分門別類:長相和性格,可以分為:外在面貌和內在面貌。

舉例說明:以《三國演義》為例。

①外在面貌(長相),以關羽為例。羅貫中的描寫:身長九尺,髯長兩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手持青龍偃月刀,胯騎赤兔胭脂馬;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②內在面貌(性格),以曹操為例。曹操因為刺殺董卓失敗,跑到呂伯奢家里,天性多疑的他聽到后院磨刀的聲音,以為有人要殺他,于是決定先下手為強殺了人家,最后發現人家后院磨刀是為了殺豬而已。最后有一句話刻畫曹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為曹操后來所有可能犯下的“惡”埋下了伏筆。

c/結論:

在我的創作觀里,內在面貌比外在面貌重要千百倍,因為內在面貌才能給讀者無邊無際的想象,以及揮之不去的恐怖驚嚇。

2?場景

每一間星巴克都構成一個場景,每一個場景都不一樣。

a/開場白

提問:你回想一下:人物有沒有可能活在外太空?人物活在什么空間?

顛覆認知:場景不是圖書館,星巴克,三個字就能打發掉的。場景的好處在于,能感動人。

b/正課:

舉例子:史鐵生的《命若琴弦》,故事一開始,兩個瞎子一前一后走在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方圓幾百上千里的這片大山中,峰巒疊嶂,溝壑縱橫,人煙稀疏,走一天才能見一片開闊地,有幾個村落。荒草叢中隨時會飛起一對山雞,跳出一只野兔、狐貍,或者其他小野獸。山谷中常有老鷹盤旋。

這個場景其實用“荒涼”兩個字就可以帶過,但是場景,是有對照組的,也就是說為情節鋪路,為后面的人物奠定基調的。老瞎子彈斷了一千根弦,師父說拿著琴弦就可以去藥鋪抓藥,然后就可以重見光明。到藥鋪才發現師父為了讓他活下去,騙他的。于是老瞎子回來告訴小瞎子,必須彈斷一千二百根弦。不停的彈下去,人生才有意義。

故事最后:兩個瞎子離開村落,來到另一個群山之中:

這地方偏僻荒涼,群山不斷。荒草叢中隨時會飛起一對山雞,跳出一只野兔、狐貍,或者其他小野獸,山谷中老鷹在盤旋。

結尾的場景和開頭神似,此時彼時,不過是象征了瞎子的人生:輪回。

c/結論

場景是有對照組的,場景是有曲調的。情景交融,是一句老話,也是一句好話。

就像我們每一次看電影,開頭的畫面會和結尾有很大的照應,而這種照應只有在看完電影時才會恍然大悟,這就是場景的魅力。

3?對話

a/開場白:顛覆認知

60%的人把小說對話當成“日常對話”,

30%的人把對話簡化成“推動情節”的工具

10%的人:除了當做“日常對話”“推動情節”之外,還用來代替小說里的描寫、敘述、議論、說明等

告你你固定認知的,然后給出刷新你認知的10%,給出10%的解決方案。

b/正課:舉例

以擅長描寫對話的小說家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為例。主題圍繞:男主角希望女主角墮胎。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話題可能會吵翻天,但海明威筆下男女主角的爭執,是在水面底下發生的,所以如果讀者不把耳朵貼近水面,是什么也聽不到的。

比如:

女主角望著遠方連綿的白色群山,若有似無地說:

女:那些山看起來像一群白象。

男:我從來沒有看過什么白象。

女:你是不會看過的。

男:我也許看過,你有什么證據說我不曾見過?

這段話就是話里有話,意味深長呀。前兩句話都在說現實,女主角感性地說出她心里的感覺,但男主角卻以幾近科學的態度回應女主角。這時,女主角因為墮胎一事心里不好受,于是話中有話地說:你是不會看過的。

其實她心里真正的意思是:為什么你永遠不懂我。然而男主角卻只捕捉到字面上的意思,而且還以一種幾近孩子氣的強辯口吻反駁女主角。

c/結論

對話不是水龍頭,不要一開,就流了滿滿一地。這里講究的是,試著用最少的字數,寫出一座“除了水面上,還有水面下”的冰山。

當然,這只是對話的一種表現方式。我印象中比較深的,還有電影《愛在黎明破曉前》三部曲當中的對話,可謂經典。關于對話,估計就有108種打開方式,你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那幾款。

4?性格

a/開場白:

有一種說法,你看對不對:當小說寫到三分之一處時,小說會脫離作家的手,自己接力寫下去。這種說法會不會太不可思議。其實不然。當人物性格被刻畫出來以后,讓他走自己的路,人物的性格決定了人物的命運。

在戲劇中尤其明顯。小說人物不是你的左鄰右舍,過著日復一日的求學、戀愛、婚姻、工作等公式化的人生。為了戲劇性,小說人物多處于一個扭曲、不協調,甚至兇險的環境里。

b/正課:舉例

以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為例: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父王猝死,叔叔自行繼承王位,并娶了皇后為妻。后來父親鬼魂現身,證實了父親的死是叔叔害死的。

原本是報仇雪恨的故事,卻因為哈姆雷特優柔寡斷的個性,而起了質變。他的個性成了最大的阻礙,雖然最后成功報了父仇,卻賠上了自己和愛人的性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優柔寡斷的性格帶領著他在命運的十字路口上來來回回,直至無法挽回的悲劇發生。

c/結論:

當小說人物面臨命運的抉擇時,性格便會自動跳出來,在前方引領,走向必然之路。

看完《小說課》,發現這是兩本可以持續翻的書,隨時進入一個小話題,聯想自己的經驗,刻意練習寫法,一點都不違和。除了學習講故事的能力,還有一種架構內容的方法,值得內容創業者學習:

a/看內容結構,學習如何設置課程。這套書2頁講1個知識點,不羅嗦,不空洞,有獲得感。付出大于收獲,也就是說3分鐘看完你會有一個小知識Get的獲得感。

b/看語言特色,學會口語講理論。這個功夫很難得,許老師的文字非常淺白易懂,講理論也是栩栩如生,因為會講故事。看這本書有一種對話感,感覺老師就在你對面和你聊天。

好的文字,既有紋理,又不失神采。

好的課堂,既有邏輯,又不乏趣味。

PS:許老師在書的扉頁上寫“獻給女兒三三”,想必是和他女兒也這樣講故事?!如果能活在這樣的故事中,也算是無處不在的滋養。故事里有人情,有美,有生活。

PS:騰訊視頻上有一段榮哲老師講課的視頻,有興趣的可以看下。我看了2小時簡直停不下來。

三個故事,enjoy:

1.他自己24歲在大學寫關于水庫的論文,只知道讀書上大學,不知道自己興趣的畢業生,上了一次編劇培訓課開始放飛自我。

2.從28min起,用半個小時解讀一個經典廣告的文學含義,時間/空間/包容/等待/時間與愛。文學是你不知道時不覺得缺,但知道了會加倍豐富你生活的東西。

3.最后講王湘琦,寫小說的人,18年間斷最后重拾筆墨的人,里面有人生哪。和紀錄片《尋找小糖人》頗有神似。用《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的一句話總結:當你發自內心的想做一件事的時候,周圍總總都會為你讓路護航。just do it.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