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美本質的實體化——文化哲學基礎上的美學思考?》

貧道在簡書上面寫的這些玩藝兒,是不可能賺到瀏覽量的,這些內容,主要還是幾位文友在看。

前天童年的流星兄發文,回應了貧道兩月前關于科學主義的文章,讀完后,對一些問題,又有了新的理解。貧道如今搬磚,為糊口心力交瘁,怕是要等上許久,才能將這些感想整理成文了。

上次寫了一篇科普美學入門知識的文章,元宿周期表兄說,講到美的本質,竟戛然而止了。哲思專題副主編白馬非馬已成斑馬兄說,哲思專題寫美學的不多。后來希臘智術史兄說貧道總是挖坑,挖了不填。

所以,就有了這篇填坑的文。

貧道曾不自量力夸下海口,說美學如果掐住關節寫,也就只需要一篇六千多字的論文,許多問題就夠說清楚了。這一篇,是壓縮到3千字的。

一、實體化與美本質的內在矛盾

美的本質存在嗎?美的本質在文化中存在,這導致了美的實體化。實體具有自性,實體的存在不依賴于它物。實體是真實,實體的性質不受現象變化的影響。美的實體化是美本質尋求自身獨立和真實存在的過程。實體只是哲學概念,并非現實的存在者。所以美本質不可能轉化為實體,只能具有實體化的傾向。美本質怎樣在審美的世界里導致美具有實體化的傾向,是本文討論的問題。

美本質的實體化由美本質的悖論引起。美不能脫離審美活動存在,所以,純粹客觀的世界里沒有美的本質。但美具有客觀屬性,所以,美本質存在于人類創造的文化中,即人化的自然中。同時,當有美可言,人類行為才具有審美活動的性質。因此,美本質由審美創造,而審美由美的存在決定,這構成了美本質的循環論證。這一結果體現了文化中的美本質的悖論。

如果美本質由它物決定,那么,美本質不能自己決定自己的存在,這就意味著美本質不能決定自己是美。這造成了文化中的美與審美之間的撕裂。人的活動無法在沒有美的前提下證明自己是審美活動,于是美本質處于游離于社會文化之外的狀態。美的實體化是美本質在文化中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

二、美本質在文化中的屬性

美本質存在于文化,審美活動同時也是文化活動。美本質在文化中具有的屬性,使美具有實體化的可能。

文化的社會功能是教化人,文化因此具有社會價值。文化借助審美活動實現教化功能。在審美活動中,美感引發一系列心理和生理反應,心身的愉悅感使人認同激發美感的事物。這類事物是文化的產物,它們不僅具有引發美感的性質,也具有承載社會意識形態的功能。讓人認可帶來美感的事物,進而認可該類事物具有的思想內涵,是文化實現教化功能的方式。教化過程融入審美活動,審美活動融入消費環節,消費環節是人的再生產環節。所以,植入審美活動中的文化思想,融入人的潛意識,進而對人的思想和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深刻改造,實現社會關系中的人的再生產。

審美活動的物質載體來自于文化財富,文化憑此干預審美活動。文化是人類勞動的產物。當文化再生產出社會關系中的人,人就由人的勞動產物支配。美的本質存在于文化中。文化對審美活動的干預,使文化決定美的本質屬性。美的本質屬性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第二性的物質

在自然界,物質具有場。場是物質性質的表現。物質可以通過場相互作用。場的存在以物質的存在為前提,所以,物質是第一性的存在,場是第二性的存在,物質和場的存在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文化通過人類勞動,滲透在社會的各個方面。無處不在的文化以各種形式,影響社會個體的意識。這種影響力的存在,集合成文化的“場”。文化體現為具體文化形態,具體文化形態的存在決定了文化場的存在,具體文化形態是第一性的存在,文化場是第二性的存在。具體文化形態和文化場都不以個體的意志為轉移,所以,它們都是物質屬性的存在。

美的性質在審美活動中體現,文化場在審美活動中發揮作用,塑造出被認知的美的性質。因此,美本質準確來說,存在于文化場。文化場中的存在者具有與文化場相同的屬性,否則不能通過與文化場的相互作用彰顯其存在。文化場是第二性的存在,是物質性的。所以,美的本質也是第二性的、物質性的存在。

(二)形而上的存在

自然界里反物質和暗物質的存在不能通過感性認識直接認識。它們對其他物質的影響證明它們的存在。不能被感官認識的物質是形而上的存在,能被感官認識的物質是形而下的存在。形而下的物質是邏輯上第一性的物質,形而上的物質是邏輯上第二性的物質。第二性的物質在邏輯上由第一性的物質決定。美本質不是物體,不能由感官直接認知。所以,美是形而上的存在。文化場通過對認知的教化來體現其存在,所以,文化場是形而上的存在。

美在文化場中具有的第二性的存在和形而上的存在,這兩種性質,使美本質具有了實體化的可能。本文接下來討論美本質的實體化過程。

三、美本質實體化的過程

雖然美本質存在于文化場,文化場是個體之外的客觀存在,但是,審美活動是個體的行為,美的標準因人而異,所以,在個體自己的世界里,美是絕對的。絕對的美本質對于個體而言就是完美,否則不是絕對。絕對的美是審美與美的同一,美是體、審美是用,這樣,美決定審美,美具有獨立的體,進而才有完美可言。當美具有了體,文化中存在的美就具有了實體化的性質。在審美與美達到體用同一時,美本質達到完美和絕對的狀態。由于美與審美同一,美本質的循環論證便不會存在。因此,美本質的實體化解決了文化帶給美本質的內在矛盾。

絕對的美存在時,沒有相對的丑存在,否則美就不是絕對的。沒有相對的丑,也就沒有美。所以,美的實體化取消了美的意義。但是,這種絕對的美存在于個體的精神世界,相對于文化中的丑,它仍具有美的意義。

美的實體化過程既詮釋了美的本質,也取消了文化中相對性的美。美的本質如果要實現本質的意義,就會失去美的意義;如果要實現美的意義,就會失去本質的意義。于是,美本質的問題轉化為美本質的實體化的問題。美本質的實體化隨著審美活動延展到文化中。文化中的美本質的實體化是本質的意義被淡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在個體的審美活動與生命活動的統一中實現。

人類個體的本質,在于個體作為獨立生命個體的存在。因此,個體生命的存在是絕對的美的評價標準。美的實體化是審美和美的體用同一,審美標準是個體生命的存在,所以,實體化的美同一于個體生命的存在,美因同一于個體生命的存在而具有實體化的性質。審美與美同一,美與個體生命同一,這一狀態是美與真、善同一的狀態。因此,美的實體化是人類個體體證生命存在的途徑。

在人類個體的生命系統中,身體是精神的物質基礎,精神是身體的功能。特定的精神活動對應特定的生理反應。長時間的特定生理反應會改變身體。審美與美的同一是個體的精神活動,這種美的標準是個體生命的存在,因此它帶來的美感意味著相應的審美活動對生命的積極作用。于是,美的實體化具有了生理和心理活動統一的基礎,美因身心統一而真正完成了實體化。精神活動對應的生理物質基礎是形而上的存在,美是形而上的存在,所以,美的實體化以美的形而上的存在為基礎。

個體對具體事物的美的認知,是個體對美的本質進行思考的基礎。個體體驗的美的事物具有有限性。個體從有限的美的事物中不能概括出在所有美的事物中普遍存在的美本質。任何抽象概念都有對應的經驗基礎。當美本質在抽象思維中產生以后,美本質會以對特定事物的心理體驗為依托。在與經驗中的具體事物結合之后,美本質就具有實體化的性質。實體化的美本質具有了類似于具體的美的事物的性質,而不再是抽象意義上的美本質。所以,對美本質的思考也是審美活動。

四、結論

本文認為,美的本質存在于文化中,文化利用審美實現教化功能,美的本質和審美都依賴于文化。文化帶給美與審美的沖突,引發了美的本質的悖論。美本質的實體化是解決美與審美的矛盾沖突的途徑。

美本質的屬性是形而上的和第二性的物質,這一屬性是美本質實體化的基礎。就個體而言,當美本質作為“體”,審美作為“用”,美本質與審美在體用一源的關系中,可以解決文化帶給美和審美的矛盾沖突。美本質與審美的體用合一是美本質實體化的開端。在美的實體化過程中,個體心理活動所引發的生理變化可以確證美,美因個體的身心統一而完成了實體化。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明明是一片黑暗 一伸手卻觸到炙熱 收回滾燙的手指 小心翼翼覓到墻角 顫巍地往前 卻燒得體無完膚 如此龐大的一團烈火...
    周弗居閱讀 234評論 0 0
  • 二十多年不曾提筆寫文了,我現在不算過得特別好,也不算特別差。有自己的公司,我結婚了,有了一個漂亮的女兒。我已經快記...
    gothic安生閱讀 259評論 0 1
  • 20170407 五 晴 堅持第29天 敢想,去要!向宇宙下定單!一切都是最好的開始! 孩子早...
    筱萬閱讀 173評論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