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總有爆發的時候。大學剛剛畢業,本想在當地找一個工作,但天不遂人愿,沒安頓下來。便索性回家,也想著陪陪父母,以后工作了可能機會更少了。卻沒想到引起了許多矛盾。
回家后,明顯感到周圍人對你的感覺是沒工作——游手好閑。其他人這樣看沒什么,但父母親人也是如此,見面便問及工作的事情。本來想要從長計議的想法也變得混亂起來。想起高中畢業時的窘境——前期對報志愿一無所知,期間沒有計劃,一味的以為簡單挑選,周圍沒有人提供意見,還想著出去看看……一連串的不知所謂,讓報志愿差點變成抓鬮選擇。
舊事重演,母親說你學車吧,總比閑著好。我只好屈服。
后來,便是一遍遍的催促,“快學出車來,好找工作”“快考完了出去”……
“我總要想好了吧!”我承認我的聲音有些大。
“我出去人家問起你,我都不好意思說!”
“人總不能活給別人看到吧,總要為自己活吧。”
“你活給自己看,別花我的錢。”
“……”我說不出話來。我又被逼到了墻角。
我還是辯駁了,但在我沒有工作前,永遠辯駁不過母親,只要她說出我養的你,我出的錢。我便無言以對。就像是說我給你的愛你還給我一樣。
其實,像是今天這樣的爭吵是很少的。我已經習慣了父母親人的舊思想,舊思維。但是,生活還得繼續。母親烙餅,我炒了菜。飯桌前,只有我們母子兩人,本來有說有笑的氣氛,變得凝重。三言搭兩語的過去了。
也許,我該自己生活了。十幾歲的時候和母親爭吵,過后我會自己抹眼淚。無論自己多么用力的含住眼淚,它總會流下來。可現在忽然發現自己不會了。可能母親還是很難過吧。
母親是再普通不過的農村婦女——沒怎么上過學,媒妁之言嫁給他人——具有農村婦女普遍具有的特征。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會有些改變,現在看來那是不可能的。我不是說農村婦女的不是,她們哺育了我,她們身上具有最純真的樸素與善良。只是,她們也具有我最不能忍受——對事物沒有絲毫的遠見。
明天是中秋節,但家里也只有我和母親了。哥哥在工廠,不能回來。父親打電話,母親說你在外邊能干兩天算兩天。本該團圓的日子,變成了理所當然的分離。母親不知道為什么這樣,你問她,她會告訴你別人家也這樣。
我們的生活是富足了。金錢讓我們走的更遠,但有時卻不能及時回來;金錢讓我們生活舒適,但很多時候只能孤獨承受;金錢讓母親覺得大學生就是為了掙更多的錢,而我卻必定辜負這份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