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么要依據原則行事?原則是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和優秀品質。包括公正、正直、誠實、善良等等。
從古到今的有很多智者這樣告訴我們,依據原則行事能讓我們幸福。
那既然原則這么重要,為什么至少某些原則,大多數人會反其道行之?
剛進入社會的人很容易有一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但現實會讓人慢慢麻木,看著身邊的人如此行事,自己也難以做個另類。
尤其公正和正直,是最難以做到的,因為那意味著得罪其他人。官場中充斥著腐敗,社會上也散布著欺騙。
書上的是理論,而根據實際出發,我們會在某些時候偏離原則。
會不會依據原則行事是錯的?或者至少根據時勢而定?
縱觀歷史各個朝代,有政治清明也有政治黑暗,有賢者群出也有奸臣當道。
這難免使我們想,政治是自上而下的。如果政治是清明的,那我就堅守原則;如果政治黑暗,那我們就明哲保身。
實際上我們的角色是墻頭草,目的是利益最大化。但利益最大化有什么不對嗎?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難道堅守原則就是為了聽起來好聽,實則痛苦不堪?我們是否要堅持實用主義,而不是做個書呆子?
美國近代的富蘭克林,寫過一本有名的自傳,在書中他記錄了自己培養原則的過程。對他來說,堅持那些品質也是很難的事。但他的生平恰恰證明了堅持原則既可以聽起來好聽,也可以有價值。
要搞清楚是否要堅持原則的問題,我們先看一看為什么實踐堅持原則那么難。
這部分是因為,人是急功近利的、短視的,而堅持原則是痛苦的、困難的。放棄原則能滿足眼前利益,而堅持原則意味著放棄這些利益。
但堅持原則雖然放棄了眼前利益,但它帶來兩個好處:
第一,放棄的眼前利益,很有可能會在長遠得到補償;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致性。
人的情感、邏輯和道德的一致會帶來長久的幸福。而矛盾必然帶來混亂和后悔。
想想自己有多少次后悔過曾經的選擇,如果那時情感、邏輯和道德都一致,情況就會不同。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人為什么要遵循原則?
因為外在利益是變動的,而原則是不變的。遵循原則讓人變得一致,而這種一致性對人的幸福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