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朋友圈時,發現同事的朋友圈有這么一句話“我想提醒所有的語文老師:我們教的是語文,不是課文!”
對啊,我們教的是語文,是教會孩子們聽說讀寫,教會孩子們閱讀,教會孩子們思考。通過語文課文的學習,舉一反三,教會學習的方法。我一直堅信語文應該這么教,而我也一直努力向這個方向發展。
然而一次次考試就會讓我質疑自己,摧毀原有的教育理念。拿這次期中考試來說,試卷中大都是課文內容的相關填空,孩子們錯誤非常多,我知道主要是我在教學中沒有反復強調一些基礎知識。而閱讀題更是讓我無從下手,對于三年級孩子連題目都讀不懂,卻要去做各種訓練。
原來我以為初高中才會被應試教育裹挾,所以初三高三我們教給孩子大量的應試技巧。因為被升學壓力所迫,不得不如此。
后來我的教育理念就發生了改變,我希望初一初二孩子們可以多讀一點書,盡量不要被書本束縛,然而這僅僅是我的想法,無數的月考讓我不得不面對現實,每次考試過后需要評比、排名,我能不注重分數嗎?不能,于是整個三年都被應試所壓迫。
然而三年過后,分數都是浮云,但是孩子們卻浪費了三年閱讀時光,對讀書的興趣也蕩然無存!正因為如此,我不再想被應試考試所壓迫,于是輾轉來到小學。
我很開心,終于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教書。我給孩子們講故事,讓孩子們背古典文學,讓他們去看童話故事,去讀各朝歷史,孩子們學的很開心,我也很開心。
但期中考試卻又讓我開始質疑自己,孩子們普遍成績不高,因為平時對課文的字詞沒有反復聽寫。原來初中孩子我都會每天堅持聽寫,為什么小學我卻忽略了?因為我信了“教學大綱”,說好的一類生字會讀會寫,二類生字會認。但事實上呢,考出的詞語遠遠超過的二類生字,怎么能不錯呢,都怪我!
雖然成績不理想,但我并沒有責怪孩子,我并不希望這么點大的孩子就時刻被分數捆綁了。但我不在意并不代表其他人不在意!
那天中午吃飯,一位家長看到他孫子考的分數非常生氣,把孩子都嚇哭了,還口口聲聲質疑我,這個時候我才發現在哪都不可能“好好教書”的。
原來是校長逼著你,應試考試逼著你,現在家長仍然逼著你。他們不管你教了什么,也不管你怎么教,反正只要看成績。
從教這些年,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們的語文教育真的是走入畸形,每次讀葉開老師的《對抗語文》,就覺得我是在殘害孩子們,但我能有什么辦法?
雖然如此,抱怨制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盡自己最大的能力,讓孩子們多讀點書,多吸收點經典,但前提還得是一定要考個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