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7,就要和你說再見了

最近學校每天晚上都有各種新年晚會、新年音樂會、電影首映式…等等,所有的一切都在提醒著自己,新年又到了,要和2017說再見了。


你看,生活正在活色生香

這一年,我開始了考雅思、醞釀著寫東西、去了浙江五市拍攝紀錄片、有了第一次航拍和翻譯書稿的經歷…

年初許下的to do list,好像并沒有完成太多,但在積蓄力量準備完成的過程中,內心好像有了一股熱浪,一直在告訴自己大步往前走,又確實有了一些收獲和成長。

好比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想要快速成長的內心,似乎在不斷定義著自己這一年的關鍵詞:破殼!而讓自己不斷獲取新生的力量,便是那一件件自己想做并一直在做的事情吧~

最渴望做的事情

堅持寫東西,好像是很小的時候就想做的事情。

小升初的那一年,遇到一個年輕的班主任,很認真,也是影響自己最大的一個老師。在那個快要畢業的夏天,她每天都會要求大家寫東西,并沒有主題,所有寫的東西都會掛在教室后邊的黑板上。

堅持“寫東西”的熱情,讓班里的同學,不斷地書寫,也不斷地坦露著自己,那時候我們似乎又在重新認識著眼前已經在一起五六年的同學。

也似乎就是她,第一次讓自己有了十足的動力和信心,去堅持寫東西。小時候的事情不足掛齒,只是單純地覺得那段時光,好像一直處于寫來勾勒自我的狀態很好。后來,真正堅持寫的東西,寥寥無幾,于是內心總是隱隱泛著些許的遺憾。

一直以來,渴望“寫”,并不是單純的為寫而寫,或者零星牢騷。而是覺得記錄,本身就是一場修行。在這個不斷與外界和內心對話的過程中,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自我”。在快速變化和物欲喧囂的日常里,總有一個寧靜的當下,是你在真誠地面對自己、坦露自己、剖析自己,不斷為自我換血,進行精神的突圍與新生。在我看來,這樣的我,才是沉于當下、不斷煥發生命力的、充滿能量的我。

每個人,總會有一件事情,讓你覺得必須全力以赴。

于我而言,寫東西,是一個。

一直堅持的事情

我渴望生活,更渴望收獲。

這一年一直在堅持的事情,就是不論是閱讀、路上聽音樂或是刷劇,都是有關于英語的。

2017年年初想著今年無論如何要備戰雅思,六月份考了一次,成績不是很理想。但這次考試,卻打破了一直以來覺得“雅思太難”的刻板印象。


第一次的雅思考場

這次考雅思的經歷,怎么說呢,更像是一場打破心理陰影的嘗試。我很清楚自己,時常會對自己未嘗試、未經歷的事情,會感覺恐懼,會夸大它的難度。雅思也是,開始覺得大概自己參加這種考試,只能算是一種嘗鮮,其中最難的就是外語考試最大的短板-口語。可是考試當天,當自己走進口語考場,與外國考官進行對話時,其實覺得好有成就感,終于開口說話了。

經歷了之后,真心覺得不難。而打破心理上的枷鎖,才是至關重要的。所以踏入一個新領域或是新項目,開始總有不適應,在途中發現自己的不足,補充自己的短板,不斷總結,然后加速,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上半年因為是研一下學期,還有很多的課,所以準備的也是匆匆,好在在準備課程作業的時候一直保持閱讀,沒有斷下。后來再準備,就一直在練聽力、磨耳朵,當戴著耳機走在路上,隨時細心聽能聽懂一些句子的時候,感覺世界都亮了。

我想,總有一些事情,我們是可以堅持的,也可以碩果累累的。

最“意外”的事情

自己的2017,好像怎么都繞不開現在還在做的紀錄片項目吧!雖然歷時太久、已疲于訴說,但不談,似乎2017真的不完整。

大概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涉足電視,一直想著做文字,卻陰差陽錯地做起了紀錄片。

從前期搜資料、到調研、再到跟著導演和攝像到浙江外拍,再到后期剪輯、找素材,前前后后大半年,和劇組的人一起過了夏秋冬三季,目前正在最后的攻堅階段。這個過程,有欣喜、進步,也有失落和無助,只是不曾表露太多。

在劇組,遇到了足以讓自己學到很多東西的業界大佬、老師們,一個個本身就是傳奇,而自己學到最多的,應該是后期搜資料的能力吧!總之,在一個團隊中,總有一席之地留于己,找到自己擅長的,并作出最大的努力和貢獻,才是團隊生存的法則。

在這個過程中,也結識了一些性格各異、能力皆強的小伙伴,也開始了許多人生中的“第一次”和“例外”:第一次出沒于酒吧,體驗這個我不曾接觸和了解的世界,這里的人也不是以前外界傳達或是自己想象的混亂又迷失的樣子。一些樂趣,我們不曾了解,并不代表沒有;一些痛苦,我們不曾經歷,也并不代表不可理喻。

并不想活得太乖,所以總是想嘗試一些新鮮好玩或者說是自己生活中那些“例外”的事情。只是,有些例外淺嘗輒恥即罷,生活還是要回歸于它本來的樣子。

身處當下,總覺得戰線拉得過長,所以似乎有些沒有盡頭的感覺。但也許這會是人生中僅有的一次紀錄片實習了,值得自己紀念。

最值得建立備忘錄的事情

生活中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你在走下坡路,而你卻渾然不知。

前一陣子,學校突然改革可以碩博連讀,而前提是:必須有一篇C刊或是核心,這在朋友圈引起一片議論,討論無非是“怎么不早說?可以碩博連讀應該早點發通知的”、“碩士發C刊,太難了吧~”

其實,大多數人大概一開始并未想過讀博,只是突然有了這個途徑,可以五年碩博讀完,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覺得可以嘗試一下,無奈因為自己并沒有達到發論文這一項要求,所以多數人會感到可惜和遺憾。

第一次看到這個消息,想到一句老的掉牙的話“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因為在此之前,自己的導師有催促自己寫論文,有向他約稿的雜志社,寫好后經他修改就可以發表。而自己在忙一些七七八八的事情后,就再沒有完成。一些道理,好像只有自己切身體會到的時候,才會覺得再精準不過。

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碩士時光,渾渾噩噩地已溜走了一半,而自己相比于之前,又有了多少變化?

在每個階段,只有不斷地反問自己,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有沒有在走下坡路。

最想說給自己聽的一句話

相較于被動接受,主動爭取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不愿意太主動去爭取,大概是覺得如果是做事的話,只要認真完成分內之事即好,想要保持所謂的低調謙遜;如果是交朋友的話,和自己興趣相投會自然在一起,不用死纏爛打。好像不主動已經成為長久以來自己的處事方式。

這一年,加入了一些團隊、遇到了一些人、也做了幾件事,依舊不太喜歡講話,不太喜歡主動融入。所以愈發覺得主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對自己所交的朋友、所做的事情最起碼的負責。

主動了解所要完成的工作,才會更好地匯聚各方力量去完成;主動結交“點”比較match的新朋友、也盡力維護和修復那些珍貴的友誼,掌握“主動權”,意味著我們對自己的人生開始有了選擇的權利。這樣,生活的一切,才是我們主動選擇而不是被動接受的結果。

就像劉瑜說的:“人要讓自己活得像一只軍隊,對自己的大腦和心靈招兵買馬。”

大概不想活成一張別人一看即透的白紙,所以想要活得更加立體,更加有思想的深度和愉悅的內心。所以要把四散在各處尚未成型的自我的碎片,都緊緊地拼湊成一個完整的我。


前兩天去參加新年晚會的時候,同學讓我寫個新年愿望,突然發現愿望好像有很多,隨口而出的好像又很少。有那么一剎那,懷疑自己是不是一個沒有生活夢想的人?

可是怎么會呢?說不出只是因為習慣于內化和掩蓋自己,內心對生活的渴望可從來沒有停止過…

所以2018,很高興遇見你呀!我把這個即將破殼重生的自己交給你呀!

我將依舊對生活懷抱熱忱,不悲觀,不內耗,積攢更多的心力,去做我最想做成的事情。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