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篇《日本小學生機場候機獲贊》火了,緊接著又出了《日本機場等待入關時,西安小學生席地讀書獲贊》的報道,和各種腦洞大開的評論文。這些評論有些說我們雙標中日兩國,有些說中國教育就是差,有些說西安那老師肯定是作秀等。
愕然而止,作為媒體“專業報道”,這些文章基于猜想,止于網友評論,沒有思考?!主流媒體如此熱衷于中日比較,炒作各類比較文,可到底想說什么?!
日本小學生閑暇時也不忘讀書,中國小學生就必須照做嗎?那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大人,我想問問你們,在機場在地鐵上讀過書嗎?在嘈雜混亂連隨身物品都需要緊盯的中國公共場所,你給我認真讀本書試試?
別說笑了,在中日對比的時候,我們該做的不是直接讓中國教育背黑鍋,而是思考為什么。為什么日本小學生閑暇時沒有肆意聊天,而是秩序較好地安靜看書呢?這是常態還是個例?中國學生又為什么做不到呢?做到了的西安小學生又是常態還是個例呢?
作為一個在日本生活了四五年,每年會去日本幾次的人,也想談談我的所見及所想。先來回答兩個問題。
日本學生在公共場所看書是常態還是個例?
的確不算個例。日本人在公共場所也會讀書(包括使用電子產品讀)確實比較普遍,不僅限于學生,有此習慣的日本人遍布各年齡段。但這里說的常態并不指所有,舉個例子,在地鐵中,你會遇到總是一個人靜靜看書的學生,也會遇到喜歡幾個人一起乘車上下學聊天的學生。
中國學生在公共場所讀書是常態還是個例?
如你我所見,中國人在公共場所能夠做到安靜讀書的應屬個例,不僅限于學生。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迅猛蔓延,在地鐵公交上用手機看電視劇一類的倒是很多。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日本人在公共場所能專注讀書,而中國人很少做得到呢?僅談談我粗淺的分析,希望各位熱烈討論和補充。
- 自主意識被限制
中國教育閹割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主選擇,學生該吸收的知識被無情地冠以“好學上進”和“不學無術”兩類標簽。中國的教育導向是這樣的:學生就該好好學習,多讀正經書,這才是好的教育培養,這才是合格的學生。讀科學書籍就是好學上進,而讀漫畫小人書就是不學無術。
“好學上進”的學校書本,家長買來的教育書本,對于成長期的學生毫無趣味性可言,也無吸引力。再被迫去讀去學的話,簡直是煎熬和對創造力的抹滅。而日本并非如此,學生有自主權,能夠去選擇讓自己快樂、可以專注的知識去吸收,并且不需要有負罪感。在日本,有地鐵上讀書的初中生,也有排隊時玩游戲的小朋友,還有公車里和隊友討論棒球戰術的男孩子,各個神采飛揚。也時而見到他們的父母就在旁邊,并無任何不愉快或者反對。并不是說你讀書就好,玩棒球就爛。
- 物質及精神水平還較低
日本的書籍種類豐富,選擇眾多,無論你有什么樣的喜好,都可以找到讀起來興致盎然的書。另外,日本是一個文化產品更新飛快的國家,新書新雜志新CD新電影的更新率驚人。在日本讀書的方式也眾多,包括:公立圖書館向所有市民開放的免費借書制度,你可以享受優越的讀書環境和便利借還書籍的設施;大型的租書市場里價格低廉的租借模式,你可以更便宜地讀到新書,且無憂無慮地24小時隨時還書;二手書店提供的二手書收取計劃,你可以快速買新書讀,讀后再賣掉,只需花很少的錢,還節約資源。這樣成熟的讀書方式以及豐富的讀書選擇,自然讀書成了許多日本人的日常選擇之一。
物質水平被充分滿足,才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在中國,實體書店紛紛倒閉,出版業日漸滑落,二三線城市能存活的書店大多都考教輔書支撐。可想而知,中國人普遍的精神需求水平還不高,付費去讀喜歡的正版書,還遠不是常態。
- 公共環境和設施條件不滿足
去過日本的朋友應該深有體會,日本是一個非常干凈整潔且秩序井然的國家。先說普遍的交通工具吧,地鐵、JR、Bus、飛機,都是嚴格按照時刻表進行的,運行穩定,在車/機內,大家能夠保持安靜,非上下班時間不擁擠。這些保證了能夠安靜地在一個不太晃動的位置專注地做一件事。而中國的交通工具上,人多吵雜,運行過程中晃動劇烈,還需擔心財產安全,別說專注地看本書了,掏出書都難。拿我自己舉例吧,在日本我坐地鐵很頻繁,一般錯過下班點,人不會太多,我都會看看書,工作忙時會直接拿出電腦修改Report或者練習PPT演講。但在國內除了坐高鐵外,我從不看書,身體都快擠門上了,一個急停就晃得險摔一跤,這種情況下你和我說讀書!?那不是在讀書,是在作死。
再說說在日本等候交通工具的場所,地鐵、JR、Bus、飛機等大多有專用的候車/機室,一般是單獨的一間小房子,冬天可避寒,夏天可避暑,雨天可避雨,你在里面喝個咖啡吃個便當沒問題,當然讀個書看個報也完全OK。而國內的等候處,人潮竄動不說,不排隊的搶座位的亂丟垃圾的圖謀不軌的并不罕見,不丟錢包不丟手機已經萬幸啦。
- 周遭氛圍差
人都是社會性的,周圍人的行為和想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在日本,看到車上拿著包裝精致書皮,面帶微笑讀書的人,不久后你也會想試試看。
日本的周遭氛圍是多元化的,你讀什么書聽什么歌玩什么游戲,完全是個人的自由。玩什么也可以玩得很High,并不會遭來怪異的眼光才是多元化。這也造就了大家更可以毫無顧忌地鐘情于喜好,忠實于個性。比如,在日本地鐵上,可見到穿著正裝在讀熱血少年漫畫的上班大叔,也見過精致妝容在讀浪漫少女漫畫的成熟少婦,還見過頭發花白的奶奶滿臉幸福地讀時尚雜志。而中國,你常聽到“你都多大了還看漫畫,真幼稚?”,“一把年紀還裝少女,假清純”,“別看小說了,多讀點人物傳記才漲知識!”等等一元化的價值評價。
所以,無論從硬件設施,到精神需求,日本人愛讀書,在外也讀書是自然而然的事。如果你生活在日本,也會如此。而中國的很多成年人自己都不讀書,又憑什么去苛責孩子?!先多支撐支撐正版讀物,再對別人評頭論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