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一直在說迭代,然而迭代究竟是怎么發生的呢?我們用貝葉斯定理來一探究竟(概念有點挑戰,不過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量化自己的元認知能力,值得一試)
迭代的第一步,說白了無非就是新的觀點、新的證據進入我們已有舊的認知、碰撞之后產生新的認知的過程(請保持懷疑精神,避免人云亦云,想想父母因為標題轉給你們的那些帖子):
輸入與碰撞
新的觀點和證據很多時候和我們舊有的認知可能并不協調。例如李笑來老師提到的抱怨(本文只是用它作為例子,可以是任何新觀點)
可能很多人本身就有抱怨的習慣,到抱怨的同時又隱隱約約有一份內疚,姑且說內心大約有80%是認可抱怨這件事的(這對應著概率圖中先驗概率)
而看完笑來關于抱怨的文章后,可能會覺得其實自己有10%的抱怨是無害的(朋友們之間開玩笑的吐槽之類的、概率圖上半邊的陰影部分)。換句話說,即使在抱怨是錯誤的認知下,我們可能只認為笑來老師90%的情況下是正確的(概率圖下半邊的陰影部分)
由上面的假設我們可以得到下面的貝葉斯概率圖
對抱怨的認可大幅降低了
在理性分析關于抱怨的觀點之后,新的認知里對抱怨的認可度從80%一下降到了30%
而這只是迭代的開始
當我們在30%這個新的認知上適應以后(大腦常常忘記、可能需要一定的時候完全適應新的認知),再重讀笑來關于抱怨的文章,這個時候認知的起點已經變成了30%(下圖的先驗概率)
重讀總有收獲的原因
于是,迭代發生了——在第一次更新認知的基礎上,這一回對抱怨的認可從30%又降到了4.5%
也許這就是為什么笑來老師要強調重讀、而每一次重讀又確實能體會到新的收獲的原因吧
在我們更新了某個認知之后,大腦并不會幫我們自動更新這個認知的衍生認知。于是在接下來的思考中,只能靠我們自己留意——遇到某一個衍生認知的時候,想一想它的源頭是否已經被更新了,確保自己用的始終是最新的操作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