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了好久的《我的前半生》終于大結局,我也大舒一口氣。一直很關注劇中的平兒和佳潼,于是特意搜索了下評論,發現網上流傳的還是以前的幾篇認可00,質問子君教育方式的文章大行其道。于是特意和學校的老師聊了聊后,實在按耐不住,準備詳細說說平兒和佳潼的教育,到底哪個更好?為什么?
此文2676字,閱讀時間大約8分鐘。
對比:相似的年齡,不同的表現
佳潼與平兒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首先年齡相近,和我們的孩子一樣,都正在讀小學。所以每天要做的事情也和我們一樣,需要上學、寫作業、上輔導班、興趣班等。
其次家庭環境相似。都是單親家庭。佳潼的媽媽在陳俊生離婚前不久離婚(正式離婚前,有很久的“偽單身”期)。
再次,都有視他們如生命的媽媽。佳潼媽媽搶優質老公陳俊生,也有很大原因是為了有個人和她一起為佳潼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平兒媽媽從自殺疑云中走出的最大依仗是想要平兒在她身邊,有更好的未來。
還有,他們身邊都有相對無私的去愛他們的異性。比如佳潼身邊有老好人陳俊生,平兒身邊有霸道總裁賀涵。
……
可是這么多的相似,他們卻有明顯不同的表現
最直接的是:大笑次數。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正處在大笑大鬧中成長的階段,有著慢慢的好奇心。可從劇中很明顯的感覺:平兒雖然會大鬧大哭,大笑次數也很多。而佳潼總是要么驕傲的像個小孔雀的宣稱媽媽厲害,要么沉默的執行著媽媽提出來的要求。很少大哭,也很少大笑。
同樣的疼愛,為什么結果卻不同?
01/學習
還是先來看電視中面對孩子學習的態度:
在看到這一集的時候,因為凌玲的人設還沒崩塌(坑人的劇組,每天只放那一點劇情),大家大多會對子君的教育方式大不贊同,對凌玲的反而贊賞有加。為什么?是不是因為在凌玲身上找到了很多自己教育孩子的影子——“如果你不好好學習,以后怎么上大學,不上大學,怎么賺錢?”。可是這樣的教育真的好嗎?
來看看佳潼的反應。他默默的看了一眼媽媽,然后開始繼續不甘心的寫作業。我們來腦補下,帶著“學習為了生活更好”目的性學習的佳潼,如果將來生活不太如意,他會不會學習甚至生活的信念全線崩盤,最后陷入不平、憤世嫉俗一族?
談到這里,我們的結論是:強迫式學習≠愛孩子。
再來看看子君對待學習的看法:
子君對待平兒的學習,采取了截然相反的做法:放任不管。可是她的理由是:一年級小朋友,搞那么復雜干嘛?會數一二三就行了嘛。
我們能說子君不愛孩子嗎?愛。能說她認為孩子功課不重要嗎?不能(具體看下圖,她對自己功課的態度)那為什么她還會這么說呢?
因為她不懂!她不懂按照科學的發展觀念,一年級的孩子應該達到的水平是怎樣的。不懂孩子在學校里面,老師上課的內容和要點是怎樣的。那問題跟著來了。為什么不懂呢?因為正在忙生活瑣事和與皮膚衰老做抗爭的子君,和平兒的老師很少溝通,或者說很少深入溝通。
到這個時候,結論很明顯了。放任不管≠愛孩子。
那真正愛孩子應該怎么做呢?
有大堆的理論,大堆的事實給我們武器。不會用怎么辦?那就多和孩子的老師溝通吧。告訴老師你的困惑和想法,讓老師針對孩子,給出最專業最全面的建議。
02/分享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朋友,當然也離不開分享。可是孩子不想分享怎么辦?大人很可能把“不愿分享”作為“錯誤”來對待。
對于錯誤,首先要確定的是:這是個錯誤。然后再考慮怎么改正,以后如何避免。如果有人強加給你一個你不認可的錯誤,一般都會受到反對(嚴重點: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這個邏輯對于孩子亦然。唯一的區別是:孩子反對的方式要么被無視,要么被強迫式接受。等到家長發現自己方法錯了的時候,通常孩子已經長大,錯誤甚至不可挽回。
慣例,先看電視劇:
這是凌玲為了樹立良好形象,讓佳潼把車模分享給平兒,佳潼不同意后凌玲的處理辦法——誘導+脅迫。首先給佳潼說對比,然后得出結論,你要給他一個。是不是很多家長又該對號入座了。這簡直就是家中有倆娃或者娃娃聚會,自己的絕招啊。
再來看佳潼的反應——滿臉的不滿,被迫完成任務。
腦補未來之前,先來仔細分析下為什么佳潼不愿意分享——不喜歡被分享的人?不希望玩具被拿走?想保持擁有多玩具的優越感?不想感受被奪走玩具的失去感?內心自卑、敏感,不想和別人玩?好了,如果不分析背后的原因,強迫孩子進行分享,大家可以自行腦補長大后的佳潼了。比如不喜歡被分享的人卻仍被迫分享。可能會口心不一;不想失去卻被迫分享,可能會藏起所愛……
當然,大人都知道:分享是讓我們繼續前進的條件。可是,如何樂意分享,才是大人需要引導的。比如大人可以想很多方法,讓孩子能體會:分享讓自己內心得到真正的滿足——分享后得到好朋友的快樂;分享后戰勝敏感性格后的笑聲;分享后擁有更多的滿足……
心理學上有一句很經典的話是:“小時候享受愛,長大后就會重復愛。小時候幸福,長大后就會重復幸福。”而不管何種“滿足、幸福”,都是源于內心的。放到分享方面,必然也是出于內心的。不甘心的分享,那只能算是外人的脅迫式掠奪。
那問題來了,我們如何才能讓孩子愛上分享呢?對于小學的孩子,即時反饋非常重要。我們身邊老師經常在用的方法:孩子分享了一個東西,馬上表揚孩子,讓孩子的行為受到家長、同學和老師的認同。并且通過時間、事件不斷的強化認同感,從而從內心讓孩子樂于分享。
03/生活
怎樣的“懂事”才是真正的“長大,懂得承擔責任”
看過被迫式分享后,來看被迫式長大。就如劇中的佳潼,很乖巧,不哭不鬧,甚至不開心的時候,該做的事情也一件不落——過生日吹蠟燭,吹完就進臥室(完全沒有生日的快樂感啊),也和平兒分享玩具,說錯話讓進屋反省就乖乖進屋……可是說好的生活色彩呢?這簡直就是純黑白啊。
有個朋友反對我說:
有一個場景還記得嗎,凌玲勸俊生回家,在走廊俊生緊緊抱住凌玲,被放學回家的佳清看到,佳清帶著驚訝和憤怒徑直走進屋,然后大聲喊:“媽——回來!”,帶著命令與要求,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佳清雖然還只是個孩子,但他可以象成年的家庭成員那樣承擔部分家庭權利。
可我的回答是:即使需要懂事,需要長大,是不是像平兒那樣的面對生活中大的變故,也能在媽媽不帶太多強迫式的環境做個“小暖男”,要好過做個懂事的佳潼呢?
所以,我們的結論是:懂事≠乖巧。這個時候再解密些老師的絕招——多方面、多維度、多場景評價孩子,讓孩子建立全面認知事物的意識,避免因為某項稍差引起整體自我評價的失衡。(多看看老師怎么評價咱家孩子的,多看看評價的維度。)
04/陪伴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植根于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影響的表現就是陪伴時間及陪伴質量。耐心的,有趣的陪伴將是孩子一生的財富,也是家長們一生的寶貴回憶。
愿在高質量的陪伴中,我們的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愿在高質量的陪伴中,我們的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