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因為調皮搗蛋,與同學相處不好,加上有個護子如命的媽,在班上就很不受歡迎了,孩子們雖小但都知道,離他遠一點才安全。可這個孩子想要大家關注他,于是總故意惹起是非,比如同學正在下棋,他把棋子灑一地,然后笑著跑開,全然不顧他人的抱怨,或者大冬天打開電風扇,開了關,關了又開,凍得大家哇哇叫,更出格地是爬上高高的窗戶,想從上面往下跳,嚇得全班尖叫。孤獨的人渴望被接納,不被理解的孤獨會使人瘋狂,別說是不懂事的孩子了,大人也一樣。
尼采,德國哲學家。5歲喪父、喪弟,隨母親和姐姐們長大,過早地體會到死亡的無常,性格憂郁孤僻。1869年,24歲的尼采畢業于波恩大學,成為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語區古典語文學教授。教書十年,他過著相對平靜地而愉快的生活。在此其間,發表了哲學著作《悲劇的誕生》和《不合時宜的考察》,引來了一片狂熱的喝彩聲,同時也遭到了維拉莫維茨領導的語言學家圈子的排斥。教授的名聲也因此受到了極大的損傷。1879年辭去教授職位,開始十年漫游,專心寫作,進入創作黃金期。在此期間,與17歲的俄國姑娘莎樂美談了一場短暫的戀愛,尼采愛上她,卻不敢表白。莎樂美溫柔優雅,雖然欣賞尼采,懂他的沉默寡言,卻不愛他,5個月后徹底分手了。他的作品也得不到世人的理解,心愛的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自費出版的,且賣不出去。人們評價他的文字標新立異,很有深度但同時也批評這些書具有聞所未聞的攻擊性和令人瞠目的自我吹噓。10年的漂泊生活,尼采總是一個人獨居,長年累月無人說話。他在給友人的信中寫到那種“突然瘋狂的時候,孤獨的人想擁抱隨便哪個人”。后來他直就這樣了。1889年,他正寓居都靈,在大街上看見一個馬車夫在鞭打牲口,就哭喊著撲上去,抱住馬脖子,從此瘋了。病歷記載:這個病人喜歡擁抱和親吻街上的任何一個人。
每到春天,有個人的名字,時不時就跳到腦子里,他的那句名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會從嘴里不自覺地背出來。可是如此浪漫的一個詩人,卻是一個極其孤獨的人。他的履歷和尼采有些相似,少年天才,14歲進入北大,19歲北大畢業,20歲成為中國政法大學教師。他在日記里寫到:我過早地失去了童年。早慧的孩子具有與年齡不相稱的老成持重,孤獨與敏感是他文學創作的源泉,也阻隔了與常人的普通的交流。海子以臥軌自殺絕決地離開這個世界,各方說法不一,但靈魂的孤寂一定是原因之一。據他的朋友西川回憶:
1988年底,一禾和我先后結了婚,但海子堅持不結婚,而且勸我們也別結婚。他在昌平曾經有一位女友,就因為他拒絕與人家結婚,人家才離開了他。我們可以想像海子在昌平的生活是相當寂寞的;有時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希望與別人交流。有一次他走進昌平一家飯館。他對飯館老板說:“我給大家朗誦我的詩,你們能不能給我酒喝?”
飯館老板可沒有那種尼采式的浪漫,他說:“我可以給你酒喝,但你別在這兒朗誦。”我想是簡單、枯燥的生活害了海子;他的生活缺少交流,即使在家里也是如此。他同家人的關系很好,同大弟弟查曙明保持著通信聯系。但他的家人不可能理解他的思想和寫作。據說在家里,他的農民父親甚至有點兒不敢跟他說話,因為他是一位大學老師。
所以,孤獨很可怕,無論誰都會感覺到孤獨,片刻或長久地,它是一種心理層面的陰霾,一個人不被理解,情感沒有共鳴的對象,即便朋友環繞在側,依然會被孤獨籠罩。那我們怎么樣才能不孤獨?需要一個良好的心態,一個包容的肚量,還要有一個正確的精神向導,或者當你孤獨時,想想周遭的關系網,排遣一下。總之,心底要住著一個上帝在創世那一天發出的指令:要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