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看過一本兒童讀物,故事大意是說書中的文字會趁主人不注意時,在書中“旅行”,離開原來的位置,找尋一個新位置重新停留下來,組成一本新書。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著,直到有一天被主人發現了它們的“旅行”。
我手邊也有那么一本神奇的書。差不多四年前入手了這么一本奇書,前前后后讀過了不下六次。書不厚,共計244頁,合計18萬字,剔除前言、附錄共計十四章。可即便是幾乎每年一刷的頻率,這十四章的內容卻是每一次都像是第一次見一樣,每讀一次都給我一次震撼。
一直以來我秉持的理念都是,看書是要講機緣的。當你的人生閱歷不夠時,你或許沒有辦法去全然體會到書中人物的情緒情感,或是很難以去把握整套書的邏輯脈絡。
一個人的理解力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其閱歷。這里說的理解力不僅僅只是對文字大意的理解。當他看到的東西越多,對這個世界了解得越多,自身的容納性便越強,面對事物就不會僅限于一個角度來看待,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事的本質。
有些書之所以值得一讀再讀,實質上是一個人的人生閱歷漸增,對于經典的著作也會更深刻。當你有了足夠深刻的理解力,每讀一次,你都能從中找尋出不一樣的體悟來。
從上大學起,我的青春便是在迷茫中度過的。自小便是“乖乖女”,雖然一直反抗,但是卻一直活在父母的愛的禁錮下。在十多年的“乖乖女”生涯中,我明確地知道自己不喜歡什么,卻對自己喜歡什么并不清楚,也不知道自己應該堅持些什么。于是從我逃離父母,漸漸把握自己的人生開始,迷茫也一直伴隨我左右。
在2013年底,我收到了這本奇書。那時候的我在書的扉頁上寫下這么一句話,“我不知曉路在何方,只想借著前人的經驗,為自己指一個方向”,足以證明當初的自己在遠離父母禁錮的兩年后依舊未給自己的人生找尋到一個為之奮斗的目標。
自那時起,這本奇書便成為了我迷茫時的良伴,是我每年必重看的一本書。
四年前的我看這本書時很震撼。我從未想過一個人能夠活得如此自由隨性,還不用溫飽發愁。還驚奇于一個人在呢么可能有那么多時間看過那么多書,那么多電影,走過那么多地方。想來書中所繪制的人生地圖便是“斜杠青年”的基礎,當年還只是個很普通的大學生的我遠未曾見識過。回想起來,相當個自由職業者的想法應該就是在那時種下的。
兩年前,我大學畢業了,那應該是我人生中相當焦慮的一段時間。沒有與專業對口的工作,不容許養閑人的父母每日都在催促和責備我,說著大學畢業還不如初高中生的話。寫下這句話時依舊是鼻子一酸,眼淚滿眶。那時候的心情,簡直想自殺。心靈讀物沒能啟發我,朋友交談沒能開解我,倒是這本小小的書提醒了我,我還有未曾去過的遠方,我還有沒去努力的夢想。
四年后的現在,在社會歷練了差不多一年多的時間,倒過頭來重讀這本書,卻發現絲毫沒有“年代感”。書中的道理,在都市變遷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也依然適用。我甚至覺得把這本書放到十年、二十年后,它也依舊出彩。
對人生的理解需要有閱歷,而書是了解這個世界的捷徑。感恩這十四堂人生創意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