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朋友的微信里發(fā)了這一條——
今天剛巧從那里路過,遇到了這個賣花生的老大爺。
自己已經(jīng)走遠幾步,想到朋友在圈里的叮囑,又轉(zhuǎn)身走了回來,走近才發(fā)現(xiàn),老大爺穿了件很舊的黑色呢子上衣,袖口衣領(lǐng)真如朋友所說,盡是破洞。籃子還有一大半,旁邊還有兩個舊舊的編織袋,里面也裝了些花生?;ㄉ豢淳褪蔷褪亲约悍N的那種,大小不一。
簡單和他聊幾句他的花生,有些話到了嘴邊,又悄悄咽了回去。不禁在心里輕嘆,“唉!如今,哪還能看到有人還穿著有窟窿的破衣服呢?”
我覺得自己做不了更多,只能買他二斤花生而已。盡管他的花生沒有超市里顆顆飽滿,盡管他連一個像樣的方便袋子也給不了我。
邊走邊想,鼻子發(fā)酸。
看著他有著漏洞的衣服,不由得就聯(lián)系到今天老師布置的作文題目《體面》。關(guān)于體面,百度里洋洋灑灑有9種釋義——
2.容貌;面貌。
3.面子;名譽。
4.謂有聲望,有面子。
5.情面。
6.體制;格局
7.體統(tǒng);規(guī)矩。
8.好看;漂亮
9.光彩;光榮。
每一條都與眼前這位賣花生的老人不沾邊。
這樣的老人,他的體面在哪里?
百度里那些有關(guān)的體面名詞釋義與他有什么關(guān)系嗎?
每個群體,對于體面的定義能夠一樣嗎?
如果老無所依的話,又如何來保持體面?
……
若干的疑問讓我陷入深深地思索中。也令我想起另外一個老人。
? ? ? ? ? ?2
那年也是一個冬天,我們樓下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零食水果雜貨店,因為是樓上樓下的鄰居,我除了愛在店里買點水果和小零食之外,也愛有事沒事和店里和老板娘聊天,打發(fā)時間。
有一天傍晚,來了一個老人,手里拿著一個大號的破搪瓷茶缸,身上斜挎著一個布袋,灰不溜秋的長襖,有點臟兮兮。頭發(fā)也似乎很久剪過,更別說胡子刮不刮。一看就能大概判定是個乞討老人。
當我隨意瞟到他時,感覺那神態(tài),精神頭似乎還不錯,眼神也并沒有要向我乞討之意。沒有其他乞討者那種晦暗可憐的感覺。
當時也是冬天的8點多鐘了,店里已經(jīng)沒有了其他客人,我路過樓下,隨便和老板娘搭訕幾句準備上樓。我和老板娘打了招呼,便匆匆上了樓。中間只隔了一天,我又偶然那個時間點遇到前天那個乞討的老人,禁不住留了點神。有點納悶,為何他頻頻光顧這里?買東西?乞討?似乎都不像,貌似他和店里老板娘還有點熟。
我被自己的的好奇心驅(qū)使,第二天我專門趁著老板娘不忙時問了她——
“昨天看到那個乞討老人,是來跟你要錢的么?”“哪是呢?他來換錢的,每天都來”
”換錢的?每天都來?”
老板娘這一說,我更加好奇。
“他每天趁沒有客人的時候來換整錢,我剛好想要零錢”
老板娘邊和我聊天邊忙著手里的活,“你別小看他,他一天比你掙的多”
“他每天到火葬場附近,看到別人出殯,就攔著,念叨幾句,接著要錢,有時也到辦喜事的家里,說點吉利話,接著要錢?!?/p>
“他一天有時收入一二百呢!”
“他一天收入這么多啊?”我忍不住繼續(xù)問。
“你想想,家里辦紅白事的人遇到這樣的人,都是給錢打發(fā)走人,他很會察言觀色,專找那些管事的人乞討,一般人家里辦紅白喜事圖順當,都是給錢打發(fā)走人,遇到不樂意給錢的,他有時就吐口水呢!”
“竟然有這樣的呀?還挺有手段。”聽到這些江湖傳聞,我愈發(fā)好奇,繼續(xù)追問——
“”那他有孩子嗎?”
“他家里四五個孩子呢,他每個月在外面要了錢打錢給兒子,還給兒子蓋的兩層樓呢?!?/p>
聽到這里,有點無語,似乎也突然明白為何他與別的乞討者神態(tài)有點那么不一樣,也突然有點明白他為何總在店里沒有客人時到這里了。
也許,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也許他為自己的能力自得,也許他對自己用喪失尊嚴換來的金錢并不十分的坦然吧。畢竟,每個人都渴望賺一點體面的錢。
同樣是老人,一個家有兒女,一個孤老無助。一個自食其力種花生賣花生討生活,一個趁人不濟博同情,趁人之喜舍下臉面求施舍。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存方式,都有不同的價值觀念。
同樣是活著,哪一種活法更體面?為何遇到那位賣花生的老人,我的內(nèi)心除了微微的同情和幽幽的酸楚之外,似乎還有那么一份隱隱地敬佩和尊重呢?
貧而不卑也體面,殘疾而不淪落也體面。活得是不是體面,不是你自己說了算,要考別人來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