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兒語文老師今年要求孩子們每天做一個讀書卡,這個讀書卡可以是一篇文章,可以是一個故事,可以是你看的一本書的一部分,總之是你今天讀過的東西。
可以看出他們強調的還是以詞句為主,當然這和漢語文這門語言有關,詞句不過關根本上學不通漢語。但是過分強調詞句也消磨了孩子讀書的興趣。以馨兒為例,每次拿到書只要喜歡稀里嘩啦看得不亦樂乎,還經常手舞足蹈學書里的人物說話,她感興趣的是具體人和事,關注的是故事情節,而不是什么詞、句子。尤其讀書卡最后一項寫感受,雖然是一兩句,但對孩子來說這才是難點。要能一兩句總結讀書感受,一個是讀書量大,一個是要刻意去訓練,這樣小朋友讀書才會主動去想自己的感受,就不會僅僅停留在感性階段。
其實讀書卡做好了也是以后寫讀書感受的基礎,但照馨兒們讀書卡的這種做法很難以后能寫好讀書感受,感受首先是感動你的地方,感動你就體現在具體細節里,這個讀書卡顯示不出來。
來看看國外孩子們怎么讀書,老師是怎么引導孩子寫讀后感,這是我在微信公眾號“小花生網”看到的,從低齡階段就開始用格式化的表格訓練孩子寫讀后感。低齡階段,讓孩子說說他最感興趣的幾個情節;再大一點但還是低齡要告訴大家自己喜歡那部分,哪個人物;再進一步,這可能是上小學一年級的樣子吧,要說說故事發生的場景,主要人物是誰,可以給人物畫個畫,在說說自己最喜歡的部分;再大點對故事主角的性格、品格進行分析,用6個詞去形容這個人物,說說你為什么喜歡或不喜歡他;到了大概三四年級的樣子吧,要開始學會總結故事的主要脈絡,讀完后,把故事的起始、發展和結果提煉一下;有了前面這些鋪墊才到了進一步訓練總結能力:這本書主要表達了哪些意思?并舉些例子說明一下,我覺得能做到這樣怎么也得四年級以上吧。當然以后是更難的訓練。
總的來說,外國孩子比較幸湖,老師給的都是比較具體的內容,而且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用個不恰當的比喻,好比溫水煮蛙,一點點加溫,孩子也不會感到很難,最后水到渠成,這個比方比較好,人道??????
所以現在馨兒的讀書卡她寫一半我寫一半,讀書時讓她自己找詞句,閱讀感受就讓她在書里找一兩句她覺得有趣的話,然后我倆分工,有時間就馨兒自己抄,困了想睡覺就我給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