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上有兩個啞巴,他們總是在一起。每天清早,他們從住所出來,手挽手走在去上班的路上。兩個伙伴很不一樣。”
這兩個人就是辛格和安東尼·帕羅斯,上世紀30年代末美國南方一個小鎮上的兩個聾啞人。他們來自美國現代圖書公司評選出的“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中排名第17位的小說,《心是孤獨的獵手》,本人最喜歡的小說。
《心是孤獨的獵手》是美國作家卡森·麥卡勒斯的成名作,小說發表時,她才23歲。她被當代美國批評家瓦特·愛倫稱為“僅次于福克納的南方最出色作家”。
她的小說的主人公大多數是生理殘缺或者心理不健全的人,作者通過怪誕的手法將人類的“精神隔絕”與“孤獨”刻畫得既真實又深刻。
“精神隔絕是我的大多數創作主題的基礎,我的第一部作品與此相關,幾乎全部有關,此后的所有作品都以一種或者另一種方式涉及到他。愛,特別是一個無力償還或者承受它的人的愛,是我選擇作為表現對象的怪誕人物的關鍵所在——那些人身上的生理殘缺象征著他們無法愛或被愛的精神殘缺——即他們的精神隔絕。”——卡森·麥卡勒斯
《心是孤獨的獵手》主要描述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絕對障礙和因此帶來的孤獨。
小說主要講述了小鎮上兩個聾啞人辛格和安東尼·帕羅斯,小店老板比夫,少女米克,黑人醫生考普蘭德和工人運動積極分子杰克等人14個月的生活。
Ⅰ
鎮上有兩個啞巴,他們總是在一起。
小說以辛格和安東尼·帕羅斯這對聾啞朋友的生活開始,他們的生活按部就班,沒有朋友,也沒有人關注他們。
他們兩個人差異非常大,辛格敏捷、智慧、樸素、一層不染,而安東尼·帕羅斯邋遢、呆滯、貪吃,他的精神世界看起來比辛格簡單得多。
辛格經常對安東尼說話,但是安東尼很少回應他。他們兩個人看起來格格不入。
但是辛格對安東尼有著無法言語的依賴,盡管我們看到的一種都是辛格在照顧安東尼。但是,安東尼是辛格傾訴的對象。
安東尼對于辛格來說,是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一個可以朝夕相伴的伴侶,一個信仰式的符號。
安東尼雖然從來不回應辛格的話,但是至少也不表現反感。他們兩個在一起生活了十年,十年如一日,這種生活讓辛格感到安慰和自足。
辛格和安東尼,兩個孤獨,卻不寂寞的人。
后來,安東尼進了瘋人院,辛格的生活亂了。他既孤獨,又寂寞,他走進了人群。
他傾聽比夫、米克、考普蘭德和杰克,他成了這群人的中心,但是,只有安東尼能使他平靜。
“已經過去五個月二十一天了。這些日子我一直過著沒有你的孤單生活。我唯一能想象的是,我可以再和你在一起的時刻。如果我不能很快去看你,我不知如何是好。”
“只要能看到你一眼,我就能平靜半年。但如果看不到你,我就死。”
Ⅱ
小老板比夫是一個靠揣測顧客生平和心理排解寂寞的人。他長期與妻子缺乏心靈交流,在彼此隔閡中體會到深深的孤寂。
妻子去世以后,他的女性心理逐漸顯露,經常在房間里穿著妻子的衣服,噴妻子的香水。
同時,他又暗戀少女米克,這些異常的心理總是使他感受到難以啟示的困惑,總想弄清楚為什么。一切求而不得的問題讓他只能晝夜站在柜臺后充當孤獨的看客。
Ⅲ
米克是一個懷著熾烈的音樂夢想的少女,她渴望有一架屬于自己的鋼琴,夢想成為著名音樂家。但是,她家境貧寒,終日為溫飽掙扎。
她富有理想,雄心勃勃,忍受饑餓和寒冷的痛苦只為能夠享受躲在富人窗下聽音樂的巨大幸福。
在那樣的情況下,沒有人理解她的追求,內心的激情無處傾泄,本來就沉悶的生活增加了她內心的挫敗感和孤獨感。
“這也很奇怪,在擁擠的房子里,一個人會如此的孤獨。米克試圖想出一個她可以去的隱蔽的好地方,一個人待著,研究這曲子。她想了很久,其實一開始她就知道這個好地方不存在。”
Ⅳ
黑人醫生考普蘭德接受過高等教育,他滿懷著通過教育改善黑人的處境。然而,他發現,這條路,越走越艱難,人們尊重他但是卻無法理解他。
他的激情演講根本激發不了人們的共鳴。在他全部的生命里,他都在為追求種族平等和黑人地位而努力,但是最后落得個子女疏遠的下場。
而且,他為之奮斗的種族平等沒有得到同胞們的回應,而且也沒有改變同胞的狀況。
他最終也陷入自卑,絕望和不被人理解的孤獨。
Ⅴ
工人積極分子杰克是一個富有激情的“除了勞力一無是處”的工人。他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對資本主義社會深惡痛絕,但是他的話總是被別人當作瘋話。
他為了傳播馬克思主義而走南闖北,試圖揭露資本主義的黑暗,希望喚醒大眾的反抗意識。
他瘋狂地渴望交流和溝通,但是,到頭來,沒有人傾聽。
絕望的他終日在孤獨中解酒消愁,最后淪為別人眼中的怪物——一個暴躁易怒的酒鬼。
這四個人都喜歡找辛格傾訴,并且能從辛格的眼睛中獲得他們自以為的理解和寬慰。
人人都把辛格當作他們的知音,甚至鎮上的其他人幾乎也這么想,每個人都覺得辛格懂他們。
每個人都來找辛格傾訴,但是諷刺的是,辛格并不理解他們。
“四個人的孤獨全在這個啞巴身上奏響,但他卻感到困惑。‘我不知道他們所說得而那些是什么,我只知道你,我唯一的朋友。然而,我現在連你也不知道了。’四個人以為辛格是可以明白他們的人,但他們不知道,辛格也被自己的孤獨困住了。他從不知曉他們。又或者,這四個人只是為了滿足傾訴欲望而自我催眠著,以為這個平靜且沉默的辛格,可以洞悉一切。”
辛格也是一個孤寂的人,他并不能理解周圍人的想法,獨居生活中,他經常自己跟自己下棋。
他對所有人都很友好,但是,他唯一的精神支柱是他的啞巴朋友——安東尼·帕羅斯。
安東尼在瘋人院的突然死亡最終讓辛格精神崩潰,所以,他選擇了自殺。
辛格死了。
比夫、米克、杰克、考普蘭德他們覺得自己又變成孤獨一個人了。
也許他們從來不會意識到他們從來沒有跟辛格心靈相通過,或許他們也不在乎,或許他們需要的就是辛格這樣一個什么都不說而且愿意聽他們說話的人。
辛格死后,幾個人又各自回歸到各自的生活。
麥卡勒斯筆下的每個人物都有自己個人的、階層的、種族的美好理想,然而,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可能被其他人理解。
所以,他們或者選擇極端沉默,或者極端聒噪。對于外界來說,每個人的精神世界永遠都是封閉的。
朋友之間、夫妻之間、種族之間、正常人與殘疾人直接、現實與夢想之間無處不在地存在著無法抗拒的隔絕狀態。
所以,我總說,人與人的心靈是不相通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自己獨有的焦慮,而且每個人的關注點永遠都在自己的身上,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所以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感同身受這回事,也不存在心靈相通這件事。
我們能做的頂多就是為自己愿意努力的人努力一下,無盡地接近這兩個狀態的,但是永遠都達不到。
“孤獨是絕對的,最深切的愛也無法改變人類最終極的孤獨。絕望的孤獨與其說是原罪,不如說是原罪的原罪。”
“每個人都孤獨,卻并未因這相似的孤獨相連。人終究是孤獨的,好像人終歸是要死的。”
孤獨是絕對的。
推薦大家去讀一讀這本書,或許你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呢?或許你可以想到底辛格與安東尼之間是不是同性戀關系?到底人為什么會這么孤獨?他們為什么愿意跟辛格說話?等等。
讀麥卡勒斯或許有一點點憂傷,但是這是一種美妙的體驗,因為在它的轟鳴巨響中,我們可以看見自己。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