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視頻很好,可以先看看。3分16秒開始有一句話:
我挺厭惡有一種人,就是不明白任何情況,就勸你一定要大度的人,這種人你要離他遠一點。
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問題:假如告訴你:“請不要想象紅色的大象。”當你聽到這句話,這時你的大腦中就不自覺地出現了“紅色的大象”。盡管別人和你說或者你自己說的是:請不要想象紅色的大象。
為什么呢?這是人之本性,生來就有。就像你生來就會哭,就會餓,就會睡,就會鬧,就會傷心,就會快樂……
這是人之本性,人人皆有,你我無差。所以,人最大的定量就是人之本性,全人類的差別也不會太大。
所以很多牛人說我們要認識到自己并不獨特、并不孤獨。誠然,我們有各自的獨特性,但總體上,人性相差不遠。所以現在互聯網行業會強調同理心,所以很多溝通教學強調同理心,因為人有很多類似的體驗,才談得上同理心。所以男生不必擔心和你的女神沒有共同語言,你倆同為人類,就給定了足夠基礎,你差的是開口的勇氣。
但有很多政治正確的觀念深入人心,比如戰勝自己,比如要自信不要自卑,比如精英的職場人就不能帶有情緒,比如不要嫉妒要大度等。
但這些觀念真的正確嗎?
先來看看為什么很多人說要戰勝自己。
有人說: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最大的勝利就是戰勝自己。
乍一看,這個觀點有些道理。比如人有懶惰的本性,克制住了懶惰,就是戰勝了自己,這對于學習等很多事都很有用;比如人有貪吃的本性,克制住了貪吃,就是戰勝了自己,這對于減肥、保持健康都很有幫助。
但,我們真的能戰勝自己嗎?
很簡單,人在幾天之內不喝水,就會死去;人在幾天之內不吃飯,就會死去;人連續幾天不睡覺,將會造成很大影響;人從高樓落下,一般都會死去;人過于嚴格地要求自己,就會非常疲憊……
顯然,人不可能全面戰勝自己。而且,戰勝自己是將自己當成了敵人,這不是一種積極的態度,為什么不把自己當朋友?
對于這一點,我喜歡哈佛幸福公開課中提到的一個觀點:
Permission to be human.
也就是允許自己為人。
是的,不論我們身上有多少令人討厭的成分,我們都必須承認:那就是我。
有一句歌詞:那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對于人性,我們則必須接受:那就是我,不論是什么顏色的煙火。
所以周鴻祎說:不端、不裝,有點二。
人本就不完美,何必庸人自擾?但人性中也有好的成分,比如善良、同情、寬容等。況且,即使是不好的,最后的選擇權還在你手中,你只是接受,而非順從。
這些人性如何形成,這里不過多展開,提示一下:以生存為基準,就可以推導出這些人性存在的合理性。記住:存在即合理。
所以,請接納自己,而不是戰勝自己。
最后,讓我們落地,蕩起行動的雙槳。總結起來,我的觀點是:
不要戰勝自己,而是接納自己;
可以克制自己,最好引導自己。
戰勝、接納自己前面說過,接著說說克制、引導自己。
克制自己很好理解,因為人總有缺點,克制自己的缺點,可以提升自己。
引導自己是什么意思呢?有句話:張弛有度。克制自己就是“張”,但張的程度過了,斷難承受。比如為了學習,將睡眠時間減少一半,顯然不合理。
引導自己,就是掌握好張、弛的度。引導自己,要求我們接納自己,了解自己。在此基礎上,制定符合人性的計劃,保持張弛有度,才能長久。否則,違背人性的東西,終究難以為繼,互利共贏其實也很好地體現了這點,文章如下:為什么你對我好,我就要對你好?——談互利共贏的本質
大熊老師說:慢慢來,比較快。
李笑來說:一件真正值得做的事,就值得你慢慢做,并做很久。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的產出與產能平衡。以及中國人喜歡說的“度”,其實都是這個道理。
所以,請接納自己,并引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