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總理親自為“雙創”站臺,創業大潮的成果先不談,至少創新創業氛圍是熱烈的。
而初創團隊每時每刻都身處一個“快魚吃慢魚”的嚴酷環境中,老話說的好,磨刀不誤砍柴工,建議所有的創始人或是團隊成員都應該先花上一個下午看看這本赤羽雄二撰寫的《零秒工作:速度解決一切的麥肯錫工作術》。
|日本麥肯錫教全亞洲白領如何工作|
這是我在拿到這本書后的第一印象,回想十多年前就有同樣出身日本麥肯錫的大前研一,至今他寫的《思考的技術》還是我推薦給年輕員工和剛畢業朋友的必讀書。
簡單看了赤羽雄二的簡歷發現與他的大前前輩相比有兩個顯著的特點。首先,相較于大前研一更加擅長的“宏觀敘事”,赤羽顯然對于新一波科技創業的生態更加了解,他本人就是物聯網、智能駕駛等創新領域的專家。其次,赤羽雄二雖然在日本麥肯錫從事咨詢工作,卻更具有企業家精神,不僅開拓了麥肯錫韓國分部,目前更是貨真價實的創業者。
所以,即使作為科技創業者也不要為自己正在從事“高精尖”行業而沾沾自喜,耐心聽聽同為創業者,也同樣了解新一波科技創業的赤羽雄二是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幫助大家迅速提高工作效率吧。
下文我嘗試用創業者視角來聊聊看完《零秒工作:速度解決一切的麥肯錫工作術》的一些收獲和感想。
|Part 1 速度能夠解決一切問題。|
如果將工作簡單的氛圍協同工作與獨立工作,赤羽雄二在第一節“為什么工作效率如此低下?”更多關注的是協同工作,他將工作效率低下歸納為三點原因:
1、“眾多管理層和部門領導人無法自己做決定和推進工作”
2、“部門內外協調后的再次協調”
3、“隨之而來的龐雜冗繁的資料制作”
從切身體驗來說,上述三點不僅存在于日本企業,中國企業同樣嚴重,甚至很多的創業公司中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尤其當一個創業團隊完成了A輪融資之后,團隊規模迅速膨脹,部門劃分日漸復雜,隨之產生的管理復雜性和協同復雜性也幾何級的增加,也許這也是很多有技術、有理想、有干勁的團隊“A輪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對于這點給出的答案是“做決定”,也許因為這是一本著重講工作方法的書,作者對于如何做決定沒有更多展開。有興趣的創業者可以看看另一本好書《創業維艱》。
作者在“第二節 工作進展緩慢的原因”中主要是分析不正確的工作習慣甚至工作態度對于獨立工作進度的影響,而解決方法留待之后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來解決。
讀完之后,我感覺這一部分提到的8個問題,在中國企業中也許會比日本企業中更加嚴重。尤其是自從高校產業化和大規模擴招后,本科畢業生大學四年也許被灌輸了不少具體的知識和觀點,卻在學習方法、研究方法乃至工作方法上嚴重欠缺。所以作為創業團隊,既然在人才爭奪戰中處于天然的劣勢,就應該花更多的精力和資源在員工的培訓上,尤其是在工作方法和思考方法的培訓上。
“速度能夠解決5個問題”以及“速度能夠持續提升”對于創業團隊來說有點偏向雞湯,可以迅速閱讀。
不過其中提到兩點值得創始人們注意:
1、PDCA工作法,如果是互聯網相關的團隊肯定非常容易理解,這就是所謂“快速迭代,小步快跑”,不過對于其他領域的團隊如果在建立初期就形成這樣的執行文化,整體的效率都會有非常大的提升。
2、“訂書針應當在頁面左上,斜45度訂”。這一類的細節提升也是創業團隊的文化養成和員工培訓中應當去關注的地方。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也許老土,但有時細節隨意的代價是巨大的。我就曾經經歷過因為早期開發沒有統一命名規范,隨著團隊擴大、代碼增多,最后數據庫內各種函數、方法、數據庫指代不清、命名沖突,最終導致不得不在系統研發最緊要關頭,全員停工專門花費兩天時間來規范并修改。
|Part 2 提升工作速度的8個原則|
原則1 首先形成整體印象
原則2 工作不要過于細致
原則3 掌握工作的要領
原則4 形成良性循環
原則5 對改善方法本身做改善
原則6 凡事提前
原則7 凡事先行一步
原則8 盡量避免返工
這一部分的8個原則幾乎是本書所有其他書評最關注的部分,在此我就不贅述了,只談一點體會:
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創業公司要真的快起來,尤其是軟件開發要快起來我認為可以嘗試“先落紙稿、快出初版和不斷完善”。
先落紙稿:
長期的創作管理和研發管理工作中一直關注一個現象,當一個設計師或是程序員甚至是銷售人員在“動手操家伙”之前的準備工作很大程度上代表此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果的水平。如果他或她可以在紙上先把要點羅列出來、再把草圖勾勒清楚、最后在紙面上寫寫畫畫,做足了功課,那么無論是設計一張海報或是編寫一段代碼或是策劃一個銷售方案通常都是行業平均水平以上的。而“急吼吼”的抱著鍵盤一頓猛敲的通常就會遇到原則8所說的不斷返工。也許這就是“謀定而后動”和“成竹在胸”的修煉。
快出初版:
這一點就和畫畫是一個道理,無論是小品還是丈二畫起來最關鍵就是要落筆,哪怕隨意先畫上一筆,也就有了完善和優化的基礎,有時我甚至認為Alpha版本才是任何的研發或創作中最重要的版本。而作者所列的原則2、4、5、6都與之有關,一定程度上國內媒體對于喬布斯的細節偏執狂的過度渲染誤導了很多年輕人,多想想“最小化實現吧”。
不斷完善:
自從創業圈流行“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之后,大家都愛上了每周更新新版本,版本號也從當年的1.0、2.0突然發展到1.1.7.235.310之類的九位甚至十位數。對此我只想提示熱衷于炫耀版本頻繁的團隊看一看作者提到的“原則5 對改善方法本身做改善”,也許你會有別的想法。
|Part 3 提升思考速度的方法|
相對于作者赤羽雄二的另一本書《零秒思考》這一節的內容講的相對簡略,有興趣可以專門去讀專著,這里我只簡單介紹幾種作者推薦的思考方法,當然也有不少是我個人體驗,算是夾帶私貨了。
- A4紙做筆記,本書更多強調的條目化思考
作者的建議是每天針對工作生活中的問題,列出各項要點,每天寫十個問題左右,堅持三個月。其實我更建議各位就此改變記筆記和寫PPT的方法,始終用提煉要點的方式來思考和寫作,這樣效果會更明顯。當然在這里也不得不推薦另一本老書《A4紙工作法》,同樣是日本人寫的,對如何有效的消耗A4紙有著更多的好建議。
-習慣探求“所以然”
作者認為發現問題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重合,如果能從事物龐雜中找到關鍵癥結,很多問題都是可以迅速解決。
-假設法思考
這點對中國讀者最容易理解,與我們熟悉的唯物論以及我們常聽的“大膽假設、小新求證”非常類似,只是這里作者建議的是“理性假設和不斷求證”。從實踐來說對于創業者更重要的是時刻保持對社會的敏銳觀察以及旺盛的好奇心。
-零基礎思考
對于此條我一直熱衷于引用馬云演講曾說到的“B 2 B”,Back to Basic。在思考很多問題的時候站在上帝視角,忽視我們日常視角已經習慣的那些條條框框,從事物的本質去理解事物本身。在這里就強調我們在思考時必須不帶預設,我稱之為“向外星人一樣思考”。前柯達公司中國區總裁葉鶯曾經在采訪中回憶她的記者生涯提到,她的老師教導她“必須像一個外國人一樣的觀察和記錄事件,忘掉你已經知道了哪些背景,這樣的報道才能讓更多人理解。”
-“深入挖掘”
簡單講就是有技巧的不斷追問,與上一條有關,同樣需要不帶預設,保持理性懷疑的精神。更多強調不能輕易的停止追問,盡量的將層層包裝和搪塞撕開,直到“真相”。
-畫格子思考
無論是四格還是9格都是非常好的分析工具,關鍵在于選取合適的橫縱坐標系,這一點書中講的比較簡略,可以參考《A4紙工作法》和《思考的玩具》。從我的管理經驗來說如果一個中層管理人員不能熟練掌握格子思考,通常都會陷入經驗主義“走到哪兒算哪兒”的境地,提拔之前尤其需要訓練。
|Part 4 最大限度提升工作速度和效率的技巧|
坦白講,這可能是我最有欲望“夾帶私貨”的話題了,所以如果各位想聽作者的原版建議可以去讀后浪出版最新引進的《零秒工作:速度解決一切的麥肯錫工作術》,在這里我分享個人推薦的幾種工作方法。
- 干濕分離的時間管理
作為一個創業者尤其是創始人,每天工作不外乎幾類,公司戰略、對外聯絡、對內協調、撰寫文件、宣傳公司、團隊建設還有作者非常看重的資料收集和自我提升,繁且雜是一個常態。
參考我之前打工時習慣于把事務分為三類,“過去、現在和未來”,我每天上午會集中處理現在的任務,下午處理未來計劃和預案的儲備,晚上下班后再加兩小時的班了解公司過去的經驗和教訓。所以10~12小時工作制是我從打工時就開始的習慣,這樣的好處是即使你到了一個陌生的行業和公司,你也能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從普通員工迅速的殺到至少中層的位置。
創業之后,尤其是天使輪和A輪融資之后隨著團隊的擴大、業務的擴張,工作量和復雜程度都成幾何倍數增長,即使每天工作14個小時也仍然難以招架,總有做不完的事情,所以我也強制采用了類似的“干濕分離”方法,理想狀態下我的一天工作如下。
每天6點醒來我會在床上收發郵件、閱讀訂閱的新聞并且按照重要度和緊急度的四象限格子擬訂當日工作計劃。此時既可以看到昨晚睡前錯過的郵件,又可以趁著收件人還沒上班把很多任務和商務聯絡發出去,這樣會給我的上午爭取很多自由時間,畢竟他們處理郵件、完成任務也是需要時間的。
8點半到公司,趁著公司早餐的時間和員工們聊聊天,吹吹牛,有很多簡單的面談和單獨溝通就著米粥油條就解決了。建議創始人都應該考慮在公司供應早餐,并且盡量和不認識、不熟悉的員工聊天。
9點開始,搶著時間點,按照之前的列表打電話,對方通常因為剛剛上班還沒開始別的任務,被你抓住就不得不把你的請求優先處理了。而且剛上班的這一段時間主動把電話打完,也能給你白天爭取更多時間,避免處理別的事情時被電話打斷。如果是融資期間,這個時間點也可以安排投資人會議,畢竟當日的前兩個演示比較容易被記住,到了下午也許投資人已經乏了。
10點半左右直至12點午餐,我會盡量處理內部協調類并且可以迅速形成階段性成果的任務,把每個會切短、站著開,開完就各自干活去了,一個上午至少處理三件事情。
午餐時間還是面談的好機會,和新員工聊聊,和進度不好的部門聊聊,輕松卻直接的把政委工作做完。
午餐后上班前,半小時左右的內部培訓,就讓小伙伴們互相培訓就好,不一定和工作相關,我對星座的很多了解是之前一個數據團隊的新人中午培訓我的。聽到多少不重要,關鍵是這些有意思的小知識經常可以激發大家的靈感。當然,我經常趁著培訓期間集中回復第二輪的郵件。
下午是整段的工作時間、技術部門和商務部門都會非常忙,而通常我會給自己安排一些發散性的工作,比如產品會、營銷會之類,頭腦風暴、時間比較長的。不過對于如何開好發散會還是比較難的,這點我也得繼續學習。間隙就是各類的內部協調、列席各個部門自己組織的小會。通常我把面試也都安排在下午,這樣可以比較集中的面試4~5個候選人。
6點晚餐,這時候員工們累了一天,我也不再去煩他們,通常是幾個創始人和核心管理團隊小會。
晚飯后是一個小時左右的培訓,專業類的或是Code Review,我旁聽即可。
再晚一些,員工們大多下班了,這時我開始撰寫需要我自己動手的文件,夜深人靜也比較專心。
直到臨睡前再次處理郵件,這樣我一天收到兩百封郵件左右,都能在8小時內得到認真的處理。
當然這樣的一個十六小時工作制有些反人類,不過聯系作者說到各種容易被人打擾的情況,我覺得一些原則還是多少會對創業者有些幫助。
- 白板PPT
作者在書中也做了很多建議,大多認同,在此只做簡單的補充。
首先,契合本書副標題,速度是創業團隊快就是最大優勢,所以我一直建議內部PPT都把格式去掉,白板黑體字,每頁不超過70個字,用微博體更能提煉要點。很多簡單的事情最多十頁PPT就能講清楚,盡量不要給員工下達我要看到一個50頁PPT的指令,為了“儀式感”而浪費時間精力在創業階段得不償失。
其次,很多理工科和剛畢業的員工未必會熟練撰寫PPT,可以如作者建議那樣在團隊內部總結標準模板,把說清楚一件事情的要素都羅列出來。這樣員工省力,審核者也提高了效率。不過作為創始人要始終關注這些模板是不是與時俱進,如果某一條目很少有人寫或是寫出來經常文不對題就要思考是不是模板出了問題,就像作者說的“對改善方法本身做改善”。
最后,創業團隊人員流動大,如果印名片時就選擇單面卡紙印刷,不僅印刷便宜,離職員工的廢名片還是非常好的PPT草稿道具,一頁一張,寫完了如同作者建議那樣在桌面上排列順序檢查邏輯,很實用。
以上
大概是因為我本身就熱衷于思考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優化,這篇書評略長,且加入了不少個人私貨,希望能幫到各位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