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工作學習的壓力比較大,很多人都會熬夜處理一些事情。熬夜的害處大家都知道,早起的好處大家也都知道。早睡才能早起。那我們能不能不熬夜呢,在晚上23點前,處理完一天的事情,準時上床睡覺。這就需要我們用到自律。
我們對自律有一個普遍的誤區,通常我們認為,自律就是自己與自己的對抗,“不能做什么”,“必須做什么”,這樣的自律必然會使我們感到難受和不適,實際上,這與其說是“自律”,不如說是自兒童時期以來,父母、學校、對我們強制約束的一種延續和內化。
當我們還是兒童時,掌管自控力的大腦前額皮質未充分發育,所以兒童很難做到自律,必須要有外界的強制約束。隨著生長發育,我們已經具備成熟的自控力管理系統,但我們卻仍舊延續兒時的“被自控”習慣,甚至內心扮演起“大人”的職責,時刻監督我們并準備發出批評的聲音,“你要怎樣怎樣”,“你不能怎樣怎樣”。
科學表明,這些批評并不能強化我們的自律和自控,甚至會起到反作用:一方面,內心“大人”的要求和批評會將自我切割,不僅無法引起自己的共鳴,還會引起我們的反感、對抗;另一方面,內心的沖突、對抗會嚴重挫傷我們的意志力、積極性、主動性,降低我們的自我評價和效率。
實際上,自律不是外部強加給我們的東西,而是強烈的“我想要”,是自我意志的體現,是一種感到愉快并逐漸習慣的生活態度,于身心有益的東西必定是使人舒服,即使開始的時候需要克服一定的阻力。
回到問題,你為什么一定要在23點前睡覺?
你覺的一個要參加高考的高三學生,會控制不了玩手機到一兩鐘才睡覺嗎?
你覺得一個要早起給孩子做早飯的母親,會控制不了玩手機到一兩點鐘才睡覺嗎?
你覺得一個四五十歲的中年人,會控制不了玩手機到一兩點鐘才睡覺嗎?
我們知道,高考之后的學生很可能會因為控制不了玩手機而晚睡,給孩子準備早飯的母親和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在年輕時可能也是夜貓子,而他們能夠在某個時期、某個年齡段做到自律,并不是因為他們的天賦、秉性,而是因為或主動,或被動地找到了那個“我想要”。
高中生是希望順利通過高考,母親是希望給孩子做一頓美味的早餐,中年人是知道如果晚睡,第二天會精力不濟,無法妥善完成一天的事情!!
作為精力充沛的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群體,校園環境舒適,且沒有工作、學習上的壓力,生活不能給我們強加一個“我想要”,這就需要我們主動去尋找,如果找不到這個“我想要”,你哪來的動力進行自律??睡得晚,大不了明天起的晚嘛!
所以,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找到對你有意義的、渴望去追求的、長期的“我想要”?
不與自己對抗的“我想要”,有一個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堅持一段時間后,自然而然的會內化為習慣,甚至會越來越喜歡,越來越想要堅持而難以舍棄,而“我不要”、“我必須”這樣的訓斥式、對抗式的自律,類似外界施加的壓迫行為,就很難內化為習慣。
這里可以用心理學的歸因理論解釋:
歸因效應:通俗解釋就是,我們會為自己的行為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如果沒有外力的作用,我們會認為行為是出于喜歡,隨后對行為越來越喜歡,如果認為行為是由于外力逼迫,我們對行為不僅不會喜歡,甚至會越來越抵觸。
所以個人以為,解決了自律的問題,想要不拖延的按時睡覺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下面有一些睡前的小技巧,僅供參考:
1、提前15分鐘定好睡前鬧鈴,提醒自己該洗漱睡覺了;
2、睡前呼吸冥想,一般是呼吸冥想半分鐘至一分鐘,收回思緒,長期堅持能夠有效提升精神質量和注意力。
呼吸冥想的具體操作就是“感知呼吸”: 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關注每一次吸氣和呼氣,也可以在心里默念“呼”、“吸”,每當心神開始游離時,把注意力重新引到呼吸上,可以只練習一分鐘,也可以一直練下去,感覺舒服就好。
3、對自己進行自我暗示,告訴自己,每一天,每一個方面,都越來越好,在睡前小聲或在心中默念幾篇,最好是能夠在腦海中浮現各方面越來越好的場景。
長期的自我暗示,會讓你的身體素質、思維反應速度、記憶力都有明顯的提高,而且通過呼吸冥想可以快速的集中注意力。
不管什么事,只要是自我管理方面的,都可以參考一下以上的內容,你會發現,只要找到方法,自己的自律性會越來越強。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一試,效果會超呼你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