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動漫,話劇,小品,微電影等,一塊不足四十英寸的屏幕,世界都可以裝在里面,那些不同的畫面在里面不停的閃動著,變幻著不同的色彩,而我則趴在桌上,兩眼緊緊盯著屏幕,看完了一個又一個的悲劇。
那些悲劇讓我們恐懼又向往,既不想過早的讓自己傷悲,也不想將結局留在故事里面,無從著手。
于是我們選擇去探尋不同的答案,一直一直的等著,期待不同結果的出現。
因為許多的影片都是由小說改編,所以習慣了去將原著看完,把自己變成一個原著黨,希望在原著里,書中磨難的故事會不同于劇中悲愴的結局,希望在作者的筆下,興許會對書中的主人公筆下留情,讓反派的極限反殺也有失效的一刻。
可是許多的書本只有在看完了才知道,原來那些悲劇早就是注定的,不管是影片里還是書中,那些悲劇的結局都是無法避免的,如果我們忽略或是改變原來本該的結局,那故事將不是故事,只是像我們編織夢想一樣那么簡單,那種對于不通過努力就無法實現目標的主旨便無法呈現。
2
所以,很多故事都想不明白,很多的結局我們都會去質問,質問著他的劇情的啰嗦不合理,質問著他的結局太過于狗血和悲情。
而我們的問題卻無人能夠回答,只有自己的想法在腦海里回蕩著。
我們不停的問著為何,不停的嘶吼著,結局不應該是這樣,我們拿出自己的邏輯不斷的分析著,找出了許多不該是這種結局的原因,興許有些根本不是原因,只是自己意愿想到的,牽強的將它套用在了自己的固執和希望中,無法自拔。
可我們又將要如何,又能如何,除了問一個為什么。
為何總是要拿一些無疾而終的故事來撩撥我的情緒,那些完美的愛情,不是雙雙而亡,就必須要讓其中一方得了絕癥。
雖說悲劇更能讓人記住,又為何要讓那份感動沉浸在傷懷中,倘若在一個小村莊,兩人織布耕田,等夕陽落下,只剩余光,等黑幕拉開一起做愛,不也挺好。
3
只是青春的記憶都是模糊的,清晰的生活是身體帶給我們的傷痛和心里的疼痛吧,那些在我們記憶中留下清晰印記的人和物和事,都是些不開心的,或是傷感以致悲傷的,只是時光如海,輕微的流動,便讓我們找不見曾經的一粒扁舟。
那些青春也真應該痛恨時光,讓我們一起成長,可死亡之后,又該去痛恨哪一個,如果在右眼皮跳起的那一刻不去浪漫的國度,不去看美麗的夕陽,可能還在被窩里躺著,靜靜的享受著時光。
然而那些可能已變成了不可能,他們去了浪漫的國度,去看了最美的夕陽,而夕陽的光輝也留在了他們的記憶里,哪怕是最后一次。
我在想,他們也就足夠了吧,只要和心愛的人在一起。
可是不想太過于悲傷,不敢相信那些過往,結局卻如此的凄涼……
如果那些感情都要以悲劇結尾,都要讓我們沉痛得麻木,那還不如去痛罵世俗,看神話,看武俠,不如不去看那些悲劇,也不要寫,不要拍。
有時候,可能是自己的情緒激動異常,以至于忽略了很多本來的東西,那些我原本就忽略的本質。
4
以前不明白,作者為何要將幸福的人寫傷寫殘,寫死寫亡,悲傷別人的同時自己就不為之悲憫悲鳴么,直到我也寫了幾個壓箱底的虐戀故事之后便明白了,自己筆下的悲傷往往對于自己太過于牽強,許多結局的無奈都不同過往,都只是讓作者觀眾明白些許道理,并不在于故事的本身是什么性質。
不必在乎外在的表現形式,內在闡述的主旨才是最主要的,我們通過對悲劇的合理詮釋,讓我們在劇中才能看出,這種悲劇結果的出現,既是意料之外的,也是必然會發生的。
拍青春的片子,寫青春的小說,既是祭奠過去不能倒退的青春,也是在告誡我們,時光如此的短暫,倘若人生沒有意義的過活,失去的將不只是青春的時光,是整個一生。
還有那許多的不完美結局,教會了我們許多道理,如果悲傷地生活不能讓我們記住,不能讓我們規避風險,便無意義,也只在看悲傷結局后,才懂得許多事情的不應該做,和對于愛情的珍惜,哪怕生活命已早絕,也有待珍重。
?63?*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