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四點多,本來還陽光刺眼的,從西邊飄來一大團云,下了特別急的一場雨。這邊雨還沒下完,那邊就有朋友在朋友圈里曬彩虹了。雨后的天空格外美,云也真正地鑲了一圈金邊。
寫寫和下雨有關的記憶吧。
小時候非常喜歡下雨,家里住平房,一下雨院子就會進很多水,我記得爸爸會把幾塊木頭和一個舊門板以及磚啊什么的搭成一條小路,從屋子門口走到院門口就變得十分有趣。看來小孩子還真是不知道發愁啊,只是覺得可以從一塊木頭蹦到一塊磚上是那么好玩。
那時是有紅瓦的房子,雨不大的時候,透過木窗,看著一條一條的線從瓦上流下來,外面的蘋果樹也模糊了,窗上的霧氣一次又一次被水珠走過的一條亮線切開又愈合,有的水珠很大顆,一下子就流下來;有的很秀氣,還要等再有新的水珠匯合,才一起出發。
雨一停,我就能穿上我的雨靴去外面趟水了。看到比較深的水洼,想進去試試,又怕太深會有泥水流進我的靴子,就慢慢試探地趟過去,隔著膠靴感受到雨水冰涼的,這時要有個淘氣的男生過來亂蹦的話,腳就一定會濕了。有時候會在家里急匆匆地疊兩個小白船去外面水洼上放,還得撿根小棍制造點水波浪,讓它游起來。總有富裕的同學會拆自己的圓珠筆芯,放到水面上,筆芯會神奇地游起來,制造出石油般眩目七彩的水膜來。
我小時候生活在東北,記得下雨的時候,臨時的水洼里還會奇跡般出現一種小魚,但它又不像魚,很古怪的長相,橢圓的甲后面拖著條長長的尾巴。多年后我才知道,它是比恐龍出現歷史還要久遠的一種動物,名字叫鱟蟲,又名三眼恐龍蝦,最早出現在距今約2億年前的二疊紀,如果池塘水干涸了,它的卵可以在地下休眠長達25年,不怕干旱,條件一到就會孵化出來,比十三年蟬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些年我們那個小城市拆了挖,挖了拆,每次回故鄉不是這條馬路在埋水泥管,就是那條馬路重新改建,連流過家鄉的那條本屬于大自然的河,都抽干水,鋪了厚厚不透氣的防滲透底膜。那些比恐龍還有歷史的鱟蟲敵得過干旱,卻怎么能敵過那些鏟車水泥,在黑暗中蟄伏了25年,好不容易等到下雨,卻鉆不出硬化的路面、廣場,那該怎么辦?
寫到這里,不僅惶然,回不去的,不止是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