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曲只有真正被賦予了內涵和情感才可能成為經典流傳下去。
平時喜歡聽歌,無意中會發現其背后的動人故事。今天分享一下,那些經典歌曲背后的創作故事,透過這些故事我們或許可以進入樂者的內心世界,一起感受音樂的魅力。
1 、《酒干倘賣無》— 蘇芮
有一天,老人在街上撿到了一個孩子,他欣喜異常,認為是真主賜給他的惟一禮物。老人將孩子帶回家,用辛苦換來的空酒瓶錢,買來廉價的奶粉,硬是讓那個小女孩活了下來。活下來的小女孩在六歲的時候撿回家一條小狗,取名旺才,小狗,聾啞老人,小女孩,就像一家人相依為命地生活著。
小女孩的童年就在那一堆堆如山的空酒瓶中成長,天生的好嗓子讓她成為聾啞老人的傳話機和一根拐仗,在每個清晨,女孩牽著爸爸,拐杖在石頭上敲出美妙的音符,女孩大聲地喊著,“酒干倘賣無?”“酒干倘賣無”?
再后來,小女孩長大了,談戀愛了,她愛上了一位作詞家,年輕的作詞家一窮二白,卻有一顆真誠愛她的心,帶她走進了藝術天地。女孩的聲音很脆很好聽,作詞家為她寫下了很多的歌曲,還親自譜成曲,讓她唱。作詞家對聾啞老人非常好,每次來的時候,都會給老人幫忙運酒瓶,和老人比劃著說話,還逗逗旺才。一家人,生活還算幸福。老人也很愛這位年輕人。
然而有一天,女孩成名了,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房子,汽車,周圍無數追求的人,女孩還是很愛男孩,勸男孩跟她住進大大的別墅,從此不回酒瓶屋了,因為又聾又啞的爸爸,讓她覺得羞辱。男孩當然不愿意,仍然和老人來往,加上后來,女孩的名氣越來越大,越來越忙,她的生活完全由經紀人安排。老人想念女兒,央求年輕男孩帶他去找女兒,但還沒走進演唱會大廳,就被人趕了出來。
再后來,女孩也煩了,甩手給了老人一筆錢,讓他再也不要打擾她的生活了。老人含淚擦干了眼睛,拒絕收下女孩一分錢,走時,甚至還留下了女孩一直愛吃的小袋松子。男孩看不過去了,去找女孩理論,女孩的心已經裝不下任何勸言,兩人因為地位懸殊,從此分手。
但老人終于因為思念女兒而疾勞成疾,終于病倒了,男孩只好去央求女孩,希望她能夠回家看老人一眼,但女孩怎么會聽他的呢?就在這時,男孩終于打聽到女孩唱歌的地方,他告訴了老人,老人掙扎著起來要去看女兒,他想見女兒最后一面。
不料,走在路上,一輛卡車飛過來,在眼看就要撞到老人的那一瞬間,老狗旺才猛地一拱老人,而旺才呢,被壓成了兩半,一條陪了老人和女孩多年的老狗,含著淚望著老人,流下最后的眼淚,死了。
男孩再也忍不住了,他決定最后一次為女孩寫一首歌詞,他連夜地趕啊趕,當時男孩因為長期的貧困和思念,身體已經快不行了。終于,男孩傾盡所有,寫下了一首歌,讓人送給了那位女孩。男孩在寫完歌詞后,終于因病離開了人間。
演唱會上,女孩不情不愿地打開那個男孩的紙條,發現是一首歌,看到歌詞的她,往事再現女孩的眼前,那個童年的小巷深處,那些年復一年堆砌得像山般的酒瓶屋,聾啞父親為了給她買一包松子在累倒在酷暑的街頭,還有小狗旺才拖著尾巴哄她下巴的溫馨……
女孩哭了,她終于良心發現,愧疚,傷心,不安,她一遍又一遍地學唱著這首歌,最后登臺的時候,她臨時通知樂隊,她要加唱最后一首歌《酒干倘賣無》……
女孩忘情地唱著,臺下人震驚了,所有的人都幾乎流下了眼淚。女孩就站在臺上,對觀眾講述了她的身世,然后,她不顧一切地朝醫院跑去,她要見自己的父親。當老人終于見到女兒時,一行老淚緩緩地順著腮邊流下,老人什么話也不能說出口,只是微地望著女兒,慢慢地閉上了眼睛……而此時的畫面,便靜止在女孩撕心裂肺般的痛哭聲中,“爸爸呀,我的爸爸呀……”
音樂響起,“酒干倘賣無……酒干倘賣無……”
所有的觀眾,泣不成聲!
2、《天亮了》— 韓紅
1999年10月3日,在貴州馬嶺河風景區,正在運行的纜車突然墜毀,在纜車墜落的那一剎那間,車廂內來自南寧市的潘天麒、賀艷文夫婦,不約而同地使勁將年僅兩歲半的兒子高高舉起。結果,這名名叫潘子灝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點輕傷,而他的雙親卻先后死去。1999年10月3日的這場災難讓當時只有2歲半的潘子灝變成了孤兒。
在中央電視臺2000年《3.15晚會》前夕,晚會劇組找到韓紅,給了她一些素材,希望韓紅創作一首主題歌,雖然題目不限,但實際上是一次“命題作文”,這對韓紅來說,無疑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就在韓紅翻閱一大堆災難性的報道時,潘子灝一家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歌手韓紅,經過多方聯系,她領養了這個大難不死的小孩。
韓紅覺得她是潘子灝的爸爸和媽媽。因為她從小沒爸爸,5歲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然后母親又不在身邊,所以父母的這種愛對韓紅來說是遙不可及的。但是有哪個孩子不愿意有自己的爸爸媽媽呢?韓紅覺得在纜車下滑即將墜地的那一瞬間,子灝的爸爸潘天麒和他的媽媽賀艷文兩個人把孩子舉起來了,她心里覺得這是一個用偉大兩個字都無法去恰當體現的一個壯舉。這個壯舉也許是出于父親、母親的一種本能, 也許是出于他們對孩子的一種愛,也許很多。韓紅看到這的時候,渾身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為了完成歌曲的創作,韓紅專門去體驗坐纜車的感受。春節期間,她到成都青城山坐了一趟纜車,自己親身感受了那種上上下下、還在正常運轉的纜車上,韓紅體驗到了恐懼與無助,而發生事故的貴州馬嶺河風景區,纜車是違章設計施工的,只能載客十多名的纜車擠進了23人,當纜車幾乎是垂直上升時,悲劇就更加難以避免了。潘子灝的生還,是他父母的雙手托起的一個奇跡。
3、《大海》— 張雨生
1985年,張雨生考入了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只身一人去到臺北讀大學,距離卻沒能阻礙他和妹妹在音樂上的交流。那時的他們常常打電話,而且每次都要聊上幾個小時,舍友們以為張雨生交了女朋友。
但這樣的日子持續不到一年,便傳來噩耗,妹妹張玉仙在梨山游泳的時候,不小心溺水身亡了。
多年后,張雨生回憶起那段經歷,「從頭到尾,我沒有掉一滴眼淚,但這個傷口一直在我心中。她是那么可愛,那么懂事,而且歌聲又那么好。老天真不公平,妹妹一直比我更愛唱歌,唱得比我更好,結果卻……」
對于張雨生來說,妹妹去世是一個不小的打擊。那段時間,心里不斷有個聲音在告訴他「喜歡就趕快去做!」就這樣,內向害羞的張雨生報名參加了「木船」民歌比賽。
他帶著妹妹的音樂夢想,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就在臺灣校園歌壇嶄露頭角。
但張雨生卻忘不了那個愛唱歌的妹妹,某次和劇組在海邊拍攝歌曲的MV時,他望著大海,眼里滿是落寞。這一幕被好友陳大力看到了,他便找陳秀男為張雨生的妹妹寫一首歌,《大海》就這么誕生了。
也許正是因為張雨生飽含對妹妹的思念,《大海》這首歌才會如此的動人。
1997年10月20日凌晨,張雨生在回淡水途中發生車禍;11月12日,張雨生逝世,終年31歲。
4、《一個真實的故事》— 朱哲琴
1981年8月,剛剛17歲的徐秀娟就跟隨父親徐鐵林來到扎龍自然保護區養鶴。養鶴是保護區最累的活。徐秀娟擔水、配食、喂鶴、放鶴、清掃鶴舍、診治護理病鶴,樣樣干得都十分出色,她單獨飼養的幼鶴成活率達到100%。經過馴化的小鶴能聽人指揮跳舞、飛翔。國家領導人來保護區視察,曾觀看徐秀娟的馴鶴表演,扎龍自然保護區的馴鶴技術也隨之聞名中外。
1986年5月,徐秀娟完成了在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系兩年的學業后,離開了家鄉,來到了江蘇鹽城灘涂珍禽自然保護區工作。這里是丹頂鶴的主要越冬地,有大片的灘涂沼澤地,長滿了蘆葦、鹽蒿,一條自北向南的復堆河天然地把沼澤地和村莊隔開,人跡罕至,是十分理想的丹頂鶴棲息地。在鹽城保護區,徐秀娟的才干得到充分發揮。并運用學到的理論知識鉆研養鶴技術。
在1986年召開的中國第三屆鶴類聯合保護委員會會議上,徐秀娟撰寫的論文,受到專家的好評。
1987年9月15日,也就是徐秀娟在鹽城工作了一年零四個月的一天夜晚,她為了尋找一只走失的天鵝而犧牲在復堆河中。徐秀娟是我國環境保護戰線第一位因公殉職的烈士,她將23歲的青春年華,獻給了一生熱愛并為之嘔心瀝血的養鶴事業。
為了紀念這位年輕的護鶴天使,江蘇鹽城和齊齊哈爾市扎龍自然保護區分別修建了紀念館、紀念碑,宣傳徐秀娟的事跡,激發人們熱愛大自然、保護野生動物,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熱情。
5、《天堂里有沒有車來車往》— 張恒
一個美麗、聰慧的小姑娘,對音樂天生有一種迷戀。她的音樂老師為了培養這個孩子,就為她在每個周日單獨授課。很長時間內這已經成為一個定式,每個周日的那個時間,老師都可以聽到那個甜美的聲音:老師,開門。
1994年,有一天,老師在這個時間,沒有聽到這個熟悉的敲門聲。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小姑娘一直沒有出現。 老師仿佛預感到了什么,他急忙下樓去。 正好聽到幾個人在談論什么車禍的事情,說是一個小姑娘出事了。 老師發瘋似的按照小姑娘經常走的路線跑去。遠遠的看到了一群人圍在一個車禍的現場,老師分開人群,只見一個他熟悉的紅色的書包和一灘揪心的血跡。
1995年,歌手張恒為了紀念一位因車禍而喪生的小姑娘,創作了歌曲。
6、《等一分鐘》— 徐譽滕
一對相愛的男女,男的考上了大學,由于沒錢;女孩背著男孩去做人體模特。有天男孩路過,正好進去看了看,看到后關了門回頭就走。女孩追了出來跟男孩說給我一分鐘時間解釋,男孩給了她一個耳光,然后就走了。
后來女孩給男孩寄了很多錢、并對他說你上學吧!這錢都是我的。都是干凈的。還有以前我們的小家、一點都沒變。男孩回到他們以前的小家,一切都沒有變。男孩后悔了!如果他當時給女孩一分鐘:僅僅一分鐘。那么現在該是多么的幸福!可是一切都晚了。女孩走了、自殺了!男孩為此寫了一首歌《等一分鐘》!
愛一個人是不僅僅是愛 ta 那么簡單,有時 ta 更需要你的理解和寬容;在遇到困難和誤會的時候,請給 ta 一個解釋的機會吧,哪怕只是一分鐘……,這也許就會挽救一個受傷的心靈,讓你們的愛繼續!那個男孩就是徐譽騰。
7、《感恩的心》— 歐陽菲菲
有一個天生失語的女孩,父親很早就去世了,家中非常貧苦,只能和媽媽相依為命。小女孩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候是媽媽回來,每到落日時分,她就期待地望著那條石子路,等媽媽回家。因為媽媽每次下班都會給她帶一塊年糕,對她來說,一塊年糕就是一個美味佳肴了。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里,女孩讀完了大學,激動地捧著畢業證書趕回家,準備給媽媽一個驚喜。然而,她回到家時,媽媽還沒有回來。于是她做好飯菜,靜靜地等著媽媽。
不久,天空中飄起細細的雨絲,緊接著,一場傾盆大雨從天而降,女孩非常擔心,不過當鄰居說她媽媽進城后,女孩懸著的心才放下來。認為媽媽回來太晚,沒趕上車,只好住一晚留明天。
一直將近第二天中午,媽媽還是沒有回來,女孩不由得焦急了,于是撐起傘順著進城的路尋找媽媽。
但是,當她走了很遠,迎來的不是媽媽的笑臉而是倒在一旁的媽媽時,女孩震驚了,她怎么也沒有想到,媽媽躺在了雨中!她趕緊撲上去,看見左手緊緊拽著一包年糕,右手卻是一張賣血單!
女孩鼻子酸酸的,立即熱血沸騰,她終于明白了:為什么自己能考上大學?為什么媽媽每天早出晚歸?為什么自己每天都有一塊年糕?這回她全明白了……
女孩痛苦極了,她使勁搖晃著媽媽,哭得心腸桿斷,哭得撕心裂肺,在風中,在雨中,
正巧一位音樂家路過這里,當她聽說女孩的身世后,非常感動,就寫下了《感恩的心》這首歌,并給予了女孩安慰。從此,這首歌唱遍了大江南北,教導人們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有恩于我們的人
眼淚和寒雨交接成一塊……
8、《白樺林》— 樸樹
1944年二戰時期夏天,蘇聯紅軍經過浴血奮戰,正一步步將德軍逼出邊界。在蘇聯與波蘭接壤的西部邊界,德軍欲作最后掙扎。夜幕掩蓋之下,蘇軍某偵查小分隊插入德軍縱深……取得一個個重要成果的同時,德軍連下三道緊急命令,派遣萬余兵力,全力實施搜索和剿滅“綠色幽靈”的“獸夾”行動,打算消滅偵察小分隊……
小分隊在遭遇戰中損失了電臺,為將重要情報及時報告給蘇軍,冒險潛入敵軍腹地搶奪電臺:經過激烈的交戰,他們終于奪得了電臺,然后藏身于河邊的小木屋中,德軍從四面圍了上來。槍聲打破了寂靜的森林,但是“星星”的訊息還是回蕩在整個戰區,敵軍的部署終于被傳送到了軍司令部,傳送到了最高統帥部, 但是偵察兵們卻獻出了年輕的生命……而一位姑娘在白樺林下,默默地注視著自己的愛人隨著軍隊遠去,她在白樺樹上刻上她和愛人的名字,滿懷期待著等待愛人凱旋,可是軍隊是勝利了,而他的愛人卻再也沒回來。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人有情,可戰火無情,我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是多么幸福。 歌手樸樹翻唱的這首《白樺林》,將感情發揮到了極致。
9、《西海情歌》 — 刀郎
瑛與勇兒都是南方某大學的學生
那一年,他倆一同報名參加了環保志愿者,一同走進安睡中的美麗寂寥的可可西里。
瑛所在的藏羚羊觀察站在人比較多的不凍泉,勇兒被安排在條件艱苦的陀陀河觀察站。
巍峨的雪山下面是茫茫戈壁,光禿禿的丘陵在燦爛的陽光下顯得分外刺眼。可可西里,因高寒缺氧而被稱為“生命禁區”。
觀察站只有干凈整潔的一頂帳篷 ,給人最強烈的感覺卻是“空”和“冷”,除了床,什么都沒有;進到里面,潮氣和寒氣直逼骨髓,讓人無法想像在最低溫度可達零下40攝氏度的可可西里,這樣的條件該怎么住人。
每次勇兒到瑛那里去匯總報表時,總是給瑛講許多趣聞,從來沒有提過一個苦字。而瑛卻從別的同伴哪里早己得知陀陀河觀察站條件的惡劣,知道勇兒怕自已擔心。而她唯一能做到的也就是默默地為勇兒再次離別準備一切,并把離別后所有的思念寫成文字給勇兒帶去。
兩人就這樣默默地愛戀著
苦苦地守侯著那份真情
勇兒犧牲了,瑛接到噩耗,己是出事的第二天上午
那天的陽光是那樣刺眼,明晃晃的,照 在雪地里,睜不開眼睛。
也是快到匯總資料的日子了,瑛想象著與勇兒見面的情景,勇上次來的時侯,說他發現了一種很美的植物,會開細小的淡淡的花,纖弱的身體總是伏在石縫中躲避著風雪的的侵擾,他還說要給她帶來的。
每天瑛會掐指計算匯總的日子
這也是最后的一次匯總,之后他倆便可將資料移交給下批志愿者,他們倆可以雙雙返回溫暖的家了
而此時,瑛并不知曉,勇兒卻犧牲在收集資料的路上
不凍泉觀察站一次涌來三輛小車和這么多領導,瑛自來到這里也是第一次看到。
這么多領導齊齊的圍在她身旁更是第一次,她怔怔地望著這些不熟悉的人,等待著,當一位領導拿出勇兒全部的東西,包括一個栽在牙缸里的一株小花,默默地放在瑛的床上,瑛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嘴唇顫顫地動了幾動,已聽不清領導在說什么,只覺得那顆明晃晃的太陽刺痛得已不僅僅是她的眼晴,更是她的心。
瑛,昏了過去......
刀郎在一次采風中,聽到了流傳在西海的這個故事,他感動之余為瑛和勇兒的愛情故事寫下了那首《西海情歌》
附:關于網上有很多關于歌曲《丁香花》背后的故事是真是假,這里唐磊親自講了他的創作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