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在家收拾收桌,忽然一陣頭暈目眩,下午老老實實在家休養生休,不用電腦,蘭同學說不許我低頭看書,不許我用電腦,說一定是這陣子晚上我在電腦前寫字的時間太長了,得了頸椎病了吧,呸,呸,我才沒有頸椎病,只是可能真的跟煞夜碼字有關。讀書寫字固然有益,時間也要安排的恰當才好,以后盡量不煞夜。在有效的時間里多做自己喜歡的事,提高效率是關鍵,讀書的本質的更好更明白的生活,不能成為生活的負擔。
以下筆記正文:
一句話小結:詩的起源不應從時間上下手,詩的起源是與人類天性為基礎的。從詩歌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詩、歌、舞同源的痕跡。
詩歌是最早出世的文學,這是文學家和史學家公認的事實。但詩歌起于何時?是如何起來的呢?
朱先生說想明白一件事情的本質,最好稱研究它的起源;猶如想了解一個人的性格,最好先知道他的祖和環境。所以在爭論詩是什么“,“詩應該如何”這些問題之前,我們應該先把“詩是怎么來的”這個基本問題弄清楚。
關于詩歌起源的時間
前世之人大半從歷史及考古學下手,在最古的書籍中尋找詩的痕跡,認為找到幾首古詩便尋出詩的起源了。比如漢代的鄭玄認為,詩最早出現在《虞書》中,就斷定詩大抵起源于虞。從鄭序出發,許多學者想在古書中搜羅實例以證明虞之前就已有詩。
殊不知這種方法是錯誤,即使《詩經》斷定為最早的詩歌集,我們想憑《詩經》來斷代也是不大可能的時情。原因有二:
1. 詩歌的起源遠在文字之前,而我們不能根據最早的民歌本或集本,斷定在寫這本或集本之前無民歌。
2.詩的原始程度與時間先后無關,而是以文化程度有關。比如三千年前古希臘人比現在非澳兩洲土著的文化高遠,所以荷馬史詩雖古,論原始程度反不如非澳土著的歌謠。
總之,從前學者討論詩的起源,只努力搜羅在歷史記載中最古的詩,把民間歌謠都忽略過去,是錯誤的。
人類為什么要唱歌做詩?
1. 內心的感情的表現
中國歷代論詩者的共同信條是:詩歌是表現情感的。人生本就有感情,情感天然需要表現,而表現情感最適當的方式就是詩歌,因為語言節奏與內在節奏相契合,是自然的,“不能已”的。
2. “再現”外來的印象
在古希臘人看來,詩的主要功用在“再現”外界事物的印象。
總之,詩可以是“表現”內心的感情,也可以是“再現”外來的印象,或是純以藝術形形象產生快感,它的起源都是人類天性為基礎的。所以嚴格來講,詩的起源當與人類起源一樣久遠。
《詩經》中《國風》大部分是在周朝搜集的歌謠,具有原始詩的許多特點,和近代的歌謠很相似,是研究詩源問題的好證據。這么說來,《詩經》應該是很質樸的。
詩歌與音樂、舞蹈同源
即然人類詩歌起源與人性為基礎,那么歷史與考古學證據遠不如人類學與社會學的證據之重要。從這兩方面證據來看,得到一個重要結論:詩歌與音樂、舞蹈是同源的,最初在一種三位一體的混合藝術。
比如古希臘的詩歌、舞蹈、音樂三種藝術都起源于酒神祭奠。
原始人類既唱歌就必跳舞,即跳舞就必唱歌。從中西方文化中都可以找到相關證據。
詩歌、音樂、舞蹈共同的命脈是節奏。在原始時代,詩歌可以沒有意義,音樂可以沒有“和諧”,舞蹈可以不同姿態,但是都必須有節奏。
詩歌中保留了哪些歌舞同源的痕跡?
重疊,迭句,襯字,格律。
重疊和迭句不用解釋,
襯字就是虛詞,如詩經中的“兮”,為了配合音樂湊足音節。
格律是為了保證有固定的形式,便于大家一致。所以詩歌的整齊的章句是為了“應舞合樂”的。與格律有關的是“韻”
詩歌所保留的詩、樂、舞同源的痕跡后來變成與它的傳統的固定的形式。清楚了這個道理,對我們將來進一步理解詩有很大的幫助。
最后說一說詩歌的作者
在起源時,詩歌是群眾的藝術,在近代社會中,詩已變成個人的藝術。
歌謠最初是由一個人創作的,但是會經過多次群眾的二次創作。它是流動生展的。
個人意識愈發達,社會愈分化,民眾藝術也就愈越趨衰水工禾口,民歌在野蠻社會中最發達。在開化社會中歌謠的傳播推廣者大半是無知識的嬰兒、村婦、農民之流。所以有人說,文化是民歌的仇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