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據的效力如何
事實斷言可靠嗎
事實斷言就是我們對客觀現實的一種觀點,需要一定的證據來證實, 看證據的效力。
不同的證據有不同的來源。作者總結了8種常見證據的可靠性。
直覺作為證據可靠嗎
直覺,就是我們在給出證據時,相信自己對某件事有直接的洞察力, 卻不能用語言說出理由。過分主觀,主觀到別人無法理解。
在風險決策時,還是要考慮在直覺之外,尋找其他來源的證據作為佐證。
個人經歷作為證據可靠嗎
個人經歷,即根據自身(或少數人)既往的記憶和認知水平,推論整 體,為當前的事實斷言提供證據。記憶錯構,人生經驗的有限性,都大大降低了個人經歷作為證據的可靠性。
典型案例作為證據可靠嗎
典型案例,就是通過對某個或者某幾個另類事件進行描述,以此為證 據支持結論。
典型案例與個人經歷的問題都在于以偏概全,不夠全面。對大多數人 而言,大樣本的統計數據更反映實際情況。
當事人證詞作為證據可靠嗎
當事人證詞,也就是對某一事物或者事件有親身經歷的人群給出的經 驗之談。比如書籍的推薦語等。此類證據最大的問題在于,有可能作 假。需要結合當事人的個人信息,再考慮當事人的心理因素。
專家意見可靠嗎
專家的建議是我們的生存指南,為我們提供專業的指導意見。但是專 家也是人,也可能犯錯,其知識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面對專家意見,最好能分析下專家作為個人的背景信息,反思“為什 么要相信這個權威?”。
引用套引用的問題
進入信息時代,比較常見的就是大量的信息或者知識被創造出來,但 是少有人考慮可信度。
不要擔心批判性的讀者,讀者的質疑是完善證據鏈的動力。
個人觀察作為證據可靠嗎
個人觀察是一種有價值的證據,也是科學研究和日常推理的重要環節 之一。如果以個人觀察作為證據,需要注意“以偏概全”的問題。
研究報告作為證據可靠嗎
研究報告是基于大量的觀察資料,可重復驗證并且可信度較高的一類 證據。
研究報告主要的特點是:
1.對外公開,可重復驗證。
2.能夠人為操控,具有一定的外部適用性。
3.具有精確的概念定義。
研究結果能采用嗎?
需要考慮:
1.研究質量的高低;
2.研究成果之間常常會互相矛盾;
3.研究結果可以有多種解釋,也可以證明多種結論;
4.研究人員也有心理期待、主觀預判和現實需求;
5.引用者可能歪曲或者簡化結論;
6.研究結論具有時效性;
7.基于假設情境的科研未必能夠揭示現實情況;
8.研究人員的個人利益背景。
樣本能夠代表整體嗎?
通過樣本估計總體,需要保證樣本數量、覆蓋范圍和隨機抽取原則, 才能保證其可性:
1.抽樣數量要合適;
2.抽樣范圍要有多樣性;
3.樣本的隨機性越大越好;
調查和問卷的回答真實嗎?
不真實因素主要為:
1.作答不認真:
2.調查問題設置不合理,表述不清楚。
3.調查問題導致的措辭偏見和語境偏見。
類比作為證據可靠嗎
類比,就是用熟悉的事物來解釋不熟悉的事物,潛在的假設是“兩樣 東西如果在一兩個方面有相似之處,他們在其他重要方面也必然有相 似之處”。
盡可能多地利用互聯網的便利,一方面調查研究者的個人背景;另一 方面,接觸最原始的證據,逐條分析對照,審查驗證。
有多少可替代原因?
有果必有因
萬事萬物都處在一定的因果鏈條之中,對于同樣的結果,可以有完全 不同的解釋。所謂替代性原因,就是指一個合情合理的替代解釋,可 以說明為什么特定的結果會發生。
唯一的原因,還是原因之一?
我們找到的任何一個單獨的原因,都極有可能是真正導致事件發生的 其中一個原因,而不是其唯一的原因。需要警惕簡化因果關系。
篩選真正的原因
相關不能證明因果關系
在尋找證據時,容易錯誤地把原因和結果混同研究,或者沒有認識到 二者之間是互相影響的。
“游泳死亡人數越多,冰淇淋也賣得越多”,不能說吃冰激凌會增加 游泳死亡的風險。這是因為忽視了共同原因,也就是氣溫升高。
我們每天都會感到饑餓,吃飯之后第二天還是會餓。我們可以說“吃 飯是因為餓”,但是不能說“餓是因為吃飯”。
很多事件并非只有一種解釋
有時,為了簡化思考,縮短動腦思考的過程,我們傾向于對所發生的 事件給出一個方便的解釋。但是眾多情況下,每個問題的解釋不止有一個。
人的行為是復雜的,受到內外因共同的作用影響。一種常見的偏見是 基本歸因錯誤,往往會高估個人的主觀性,而忽略了環境的影響。
哪個原因更合理
在比較可能的替代原因時,較好的原因有以下特點:
1.邏輯上的合理性;
2.與現有知識體系的一致性;
3.解釋或預測事件的成功率。
總的來說,尋找替代性原因,一是要發掘盡可能多的原因,逐步解釋 認可的問題。二是根據因果邏輯,逐步縮小潛在原因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