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來如此

今天是考研最后一天。三年前的今天,我亦如廣大考生一樣,懷著緊張而又期待的心情,帶著對未來的渴望,踏進考研教室。一晃三年過去,如今研究生學業已成,三年的努力總算有了一點收獲。白駒過隙,留下余音裊裊。歲月滄桑,讓人猝不及防。

我是2015級的研究生。在我之前,每年的研究生考試都是在新年的一月初開考。而從我那一年開始,考試時間開始挪到上一年的年末,準確的說,是在年末的最后一個周末。也即是說,我們2015級的考生,按以往慣例,本該是2015年年初考試,結果卻提前到了2014年年末。如果一位在2014年年初參加過考研的考生二戰,那么他(她)會驚訝的發現,他(她)一年考了兩次研。

而今年考研時間似乎又與往年不同,比之前又提前了一個星期。變成在年末倒數第二個周末開考。這種時間上的調整,對于許多考生來說,可謂喜憂參半。喜的是可以早點結束這種飽受痛苦煎熬的備考生涯,憂的是少了一個星期的復習時間。可別小看了這一個星期,他能讓許多考生記住好幾個肖秀榮的押題答案。

考研備考的辛酸,沒有經歷過的人是很難體會的。更心酸的是,即便你復習得再好,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所以,在考研的路上,不應當“以成敗論英雄”。就如同三國的歷史,小時候看三國,關注的是誰勝誰負,長大以后,覺得能夠在歷史舞臺上一展身手的人都是值得敬佩的。勝負于歲月而言,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我相信,每一個努力奮戰考研的人,都滿懷著理想與激情。可是,歲月是一把殺豬刀,現實更是一片磨刀石。多少人,在磨刀霍霍聲中舉手投降,只留下一片殘影。研究生生活,遠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然而,有機會經歷一場,卻也是一種人生幸運。

考研成功,意味著又為自己爭取了三年的學生生涯,這或許是讀研最重要的收獲。三年時間,我們的人生有無限可能。而一旦走上工作崗位,我們所斤斤計較的,只是生活,甚至是生存。就如同一首詩中所寫:“如今酒杯碰在一起,都是夢想破碎的聲音。”

所以,三年的讀研生活,應該要做到“問心無愧”。不要辜負了當初那個辛苦備考的自己,也不要辜負了曾經那個背負著理想的自己。每個人對未來的定位都有所不同。學業、事業、愛情,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很難圓滿的。遺憾在所難免,我們能做的,唯有努力而已。即使結果不盡如人意,也可以問心無愧地說:我盡力了。

于我而言,閱讀,應該是我研究生生涯的常態。這種閱讀,并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成為了我的一種生活態度。不囿于專業,不追逐功利,而只是單純圍繞著興趣,單純的以求知為主。我不喜歡功利化的閱讀與寫作——雖然這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避免,也討厭帶有偏見的閱讀,尤其是學科之間的偏見。我覺得,心存偏見是一種無能的表現。當我們對于其他領域無能為力時,為了掩飾我們的無知,總是會說:學那個有什么用,或者說,看那個書有什么用。其實,不是它們無用,只是因為你不懂而已。這種問題,與夜郎王問漢朝使者“漢孰與我大”的性質是一樣的。而且,有用與無用,只有親身經歷過、體驗過才能得出結論。站在門外瞎指責,不是一種有風度的做法。再者,有用與無用,本就不是一個絕對二元對立的問題,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在讀研期間,我看了大量的“無用”之書。除歷史著作以外,最多的恐怕就是文學著作,另外還對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有所涉獵。雖然大多內容一知半解。但是不得不承認,這些閱讀經驗,無疑對我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我看來,或許一知半解才是一種最好的狀態。就像斷臂的維納斯,正因為殘缺,才能夠引發人們的無限遐想。半解——半不解,正構成我們某一知識的一種殘缺,吸引著我們不斷的探求。

另外,就閱讀的對象而言,雖然不同專業有不同的閱讀對象,但總的來說,應該是由淺入深的。人不能永遠只看自己看得懂的書,那無異于原地打轉。例如,看《史記》,你永遠只看現代翻譯,而不去看原文,那么你閱讀文言文的水平,永遠只停留在原地。我在剛入大學時,閱讀了大概一年的歷史通俗讀物。而后感到不滿足,便開始啃一些學術性較強的專業著作。我至今還記得當初讀《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的經驗。第一遍讀的時候,完全是不知所云,但還是堅持看完了。等到讀第二遍時,才算是大概看懂了這本書。另外還去網上下載打印了許多學術論文,大學四年共打印一百篇左右。篇幅短則兩三千字,多則二三萬。有些博士畢業論文更是長達十萬字以上。有一次上課,老師為我們講解一篇論文,二十頁左右,老師說:你們還沒見過這么長的論文吧。聽到這話,我心里是不屑的。從此,在往后的求學生涯中,我對于歷史著作的閱讀,主要是以學術性為主。這并不是因為通俗讀物不好,而是因為,帶有挑戰性的閱讀,才更有利于自身的成長。

如今,那些打印下來的論文,以及摘抄各種著作、文章的筆記本——讀研時曾隨我一起帶入研究生學校,研究生畢業后又帶回家中——如今已塵封在某個角落。或許那些東西現在已無多大作用,但它畢竟是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見證。

由閱讀而帶來的,是自我的成長。讀書的目的,為名為利,可能最終都無法實現。但它一定會潛移默化地改變自己,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甚至包括我們的氣質,都會悄然而變。這些變化,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造就。所以,我才說,閱讀,不要只當做一種學習方式,更要變成一種生活態度。三年閱讀,即便沒有什么成就,將來亦不會有虛度光陰之感。

研究生生涯,苦樂相隨,每一次經歷,都是一次成長。當我們經歷過這一場,再回過頭來看時,會心一笑,足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12.23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