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媽媽】征文
《中國式“在家上學”路在何方?》
第三章 孩子:為什么選擇“在家上學
今天,當說起孩子“在家上學”這個沉甸甸的話題時,相信,每一位要問的人,就會說孩子“為什么選擇在家上學
一、孩子:為什么選擇“在家上學”?
我們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其一:原因是部分家長,尤其是大城市中的、高學歷家長對中小學教育有諸多不滿,他們認為目前學校教育中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效果、評價手段”等多個方面都不能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不能高速有效地吸收到有用的知識,不能掌握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學習方法。
于是,有些家長用行動表達不滿:讓孩子“在家上學”或者進入私人辦的“私塾、學堂”。
?其二:孩子到底“為什么選擇在家上學”?
這些年來,我在與在家上學的孩子們的交流中,我常常會問到:“你們為什么要離開原來的學校呢?選擇在家上學?可以告訴我原因嗎?” 古人云“事實勝于雄辯”,我們先聽一聽孩子的話——
?1.孩子說的什么話?
(1)孩子的話:老師罵我是信球
一個12歲的男孩,是一個在家上學的孩子,他曾經告訴我:“我在學校的時候,語文成績不是很好,在班級里處于中下等,常常被老師羞辱,當著全班同學這樣罵我是信球,同學也就跟著他叫我是信球,我非常憤怒,罵我的時候,有時候我就不想活了,有時候我都想有一天拿把刀,把罵的老師于同學統統砍死才解我的心頭恨,我真的有這樣的想法,很多次想這樣做。
不過,后來,我媽媽把我帶離了那個學校,我也不用去學校上學了,就在家里上學,感覺很好,沒有人再羞辱我了,學習非常輕松愉快。”
下面的例子是媒體的報道。
(2)孩子的話:爸爸,老師不喜歡我,她好兇。
?我們先看在家上學聯盟”創始人徐雪金老師為什么要讓自己的孩子“在家上學”?
正如2012年第5期《環球人物》的報道—— 這事的起因,還得從徐雪金的女兒徐菲婭說起。 2009年,徐雪金不惜重金把5歲的女兒送到了當地一家頗負盛名的幼兒園。一個月后,細心的徐雪金卻發現,原本活潑開朗的女兒沒精打采。
幾經詢問,女兒有些委屈地告訴他:“爸爸,老師不喜歡我,總是批評我,她好兇。” 女兒的話,讓大專畢業的徐雪金回想起了他那毫無快樂可言的中學時代。“雖然生在農村,但我從小就很喜歡看書,千方百計找各種書來看。那時,我很自由,過得很開心。可自從上初中以后,自由就不可避免地被無休止的考試剝奪了。
為了應付考試,我幾乎沒時間去看自己想看的書,初中幾年讀的書甚至沒有學前讀的多。
另外,體育、音樂課很少,個人興趣愛好的發展空間也比較小。”
徐雪金認為,應該多從孩子的角度去體會,“接受一種固定模式的教育,對孩子來說,十分殘酷。我覺得,教育是讓孩子健康快樂發展的過程,應該順應孩子的天性,尊重他們的個性化發展。但我們的學校更多的是管束,并不信任孩子有自我選擇、自我學習的能力。” 反復考量之后,愛女心切的徐雪金完成了他人生中“華麗麗的轉身”:把生意交給妻子打理,自己回家專心帶孩子。(徐雪金,帶孩子“逃離”學校—《環球人物》2012年第5期)
我們再看2013年10月7日的《南方都市報》的報道——
南都:為什么選擇在家上學?
群主:體制教育已經明擺著是失敗的,但絕大多數父母不得不送孩子進去。而在家上學有成功有失敗,總可以博一博。
在學校被管得服服帖帖的,出了學校,卻假惺惺說要有創造力、想象力,可能嗎?
?南都:你做了哪些準備?
群主:為了支持孩子在家上學的“理想”,我們確實做好很多準備。教材、課外書等那是不必說的了,關鍵是父母的思想轉變,我們讓孩子不是為了高分而學習,而是為了興趣。讓學習知識回歸初衷:學習知識是為了認知這個世界,改造這個世界。
南都:小孩有什么看法嗎?
?群主:我的孩子是他自己提出來的。最近他還異想天開地說,以后想開辦一個學校,天天都放假。我說我們現在的在家上學就是這樣啦,少部分時間學習,大部分時間玩(其實在玩中也學了不少)。
南都:會不會影響孩子人際交往?
?群主:不會。一般是放學后,很多孩子來找他玩。所以并沒有你們想象的那樣孩子很孤單,或許別人的孩子孤單,但我的孩子太擅長社交了,總是跟同齡人幾分鐘就玩成朋友。有一次我們群里組織活動,我孩子跟一個群友的孩子就玩那么一個下午,回家時竟然難舍難分了。
南都:集體生活也是小孩的必修課,如何讓孩子銜接?
群主:學校的所謂集體生活是假的刻意的,應該說在家上學的孩子接觸社會更多,更容易融入社會。倒是“象牙塔”出來的孩子,離開了父母就束手無策,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
?因為體制學校的學生生活基本上是學校-家兩點一線,然后是寫不完的作業,幾乎無法接觸社會。在家上學有更多的時間到公眾場合,接觸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事。
?南都:想過以后的升學出路嗎?
群主:打算在孩子讀大學時再回歸體制內的學校。很有可能直接到國外讀大學,不一定參加國內高考,或者直接忽略它。(家長執教鞭讓娃在家上學廣州有家長組建“在家上學聯盟”,不過觀望者多 2013年10月7日 南方都市報)
其實,孩子的“爸爸,老師不喜歡我,總是批評我,她好兇”。
這些,在幼兒園是非常普遍的,有的干脆就叫兒童的什么“笨蛋”! 下面,我們再聽一聽家長的話——
2.家長說的什么話?
2008年8月,一位姓劉的家長告訴我,一個發生在她兒子身上的故事。
(1)家長的話:表妹的兒子是笨蛋
劉女士是一家工廠的會計,有一個6歲活潑可愛、淘氣的兒子叫華華。 一天晚上,吃了飯晚劉女士和兒子一起在看電視,華華在她身邊玩,不經意間,華華對她說:“媽媽,什么是笨蛋?”。
?劉女士說,她很吃驚,兒子怎么會問這樣的問題?還沒等她回過神,兒子自言自語說“今天我們班又來了兩個笨蛋,老師說加上原來的13個笨蛋,我們班已經有15個笨蛋。”
劉女士趕緊問“你是笨蛋嗎?”
?“我才不是呢!老師說星星是笨蛋。”
兒子笑喜喜地說。
兒子說的星星是劉女士表妹的兒子,跟她的華華上同班,也同歲,星星還是劉女士介紹來的呢。
劉女士聽兒子這么一說,感覺問題的嚴重了,于是開始問起兒子幼兒園的事。
“誰說你們班有15個笨蛋?” “我不告訴你,老師不讓說,你還沒告訴我什么是笨蛋呢?”
華華說罷,頭也沒抬,玩他手中的玩具。 劉女士為了激孩子,反問道:“不讓說,你不是也說了,你為什么給我說星星是個大笨蛋,說不定你也是個大笨蛋,說不定星星這個時候正在告訴你小姨說你是個笨蛋呢?” “誰讓他在學校不讓我吃火腿腸、辣條呢?
他就是個大笨蛋。”劉女士這一激,孩子道出原因。
?“別看你不告訴我什么是大笨蛋,我也知道。
大笨蛋就是不聰明的孩子,是不討人喜歡的孩子,就是‘不是好東西’。”
華華一口氣說了這么多,原因是星星在家拿的火腿腸沒讓他吃,非常生氣,這不,媽媽要他回答的問題全說出來了。
?隨后,劉女士略施小計,讓兒了倒出了事情的原因。
?上午,華華的班上,從別外轉來兩個5、6歲的小朋友,家長走后,老師讓他們兩個兒童寫字,這兩個孩子磨磨蹭蹭不想寫,一會說沒找到鉛筆,一會又說鉛筆斷了,老師一看就非常生氣,再看他們倆寫的字,歪歪扭扭很不好,怎么說這倆小朋友就是不聽。剛好這時園長到班里來取東西,老師對園長說,這不,又來了兩個笨蛋。我們的幼兒園成了笨蛋集中營。
?孩子們學習時不注意聽講,這老師之間的對話,那可是聽的一清而楚。 老師們在一起閑聊時,常常尋問班級的情況,華華的老師對另一個班的老師說起,他們班以前有13個笨蛋,現在又來兩個,一看就知道是笨蛋,現在有15個笨蛋了。
本來這些話是老師之間的交流,不想被這些小朋友聽了個正著而且還記住了,只要老師一叫誰是笨蛋,孩子就知道他們是15個笨蛋之一。
?還有一位家長告訴我,我家孩子為什么一上學就頭疼,他的孩子9歲多了,平時好動愛玩,就是不愛學習。
每次去學校,只要坐到書桌前沒一會兒就會喊:“我頭疼!”上學時更是經常喊頭疼,動不動就跟老師請病假回家。一開始父母還心疼兒子,說:“孩子,你頭疼了就在家養幾天吧,養好了再去上學。”
可后來孩子喊頭疼的次數多了,他爸則生氣地說:“什么頭疼?我看他就是裝的!就是不想上學。”
他們看到“在家上學”的報道,問我孩子“在家上學”的一些情況。
他們看到“在家上學”的報道,問我孩子“在家上學”的一些情況。
(2)家長的話:幼 園兒放《奧特曼》讓她不滿
為什么離開學校?
我們再看媒體的報道—— 園兒放《奧特曼》讓她不滿,陶旻原是揚州一家社會培訓機構的英語教師,一直對教育有著自己的思考。
如今,她自己也開辦了一家母親教育的機構。
在她看來:“家庭是教育的原點,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 孩子22個月大的時候,雖然陶旻有著自己的種種想法,但她還是給孩子選擇了一家幼兒園,上了小小班。“那個時候我在培訓機構上班,孩子父親做銷售,確實沒有太多自己的時間。
” 然而,一個學期不到,陶旻就把孩子領回了家,下決心“再也不上幼兒園了。”
至于原因,在常人看來似乎有些“小題大做”。 一天,中午提前下班的陶旻,到幼兒園接孩子。
在教室外,她看到老師正給一個班的孩子放《奧特曼》。孩子們看得很興奮,手舞足蹈。 “我還納悶孩子怎么回到家里,開始有罵人、打人的行為呢,原來幼兒園里放這種暴力動畫片,孩子能不學壞嗎?” 陶旻告訴記者,自己家里沒有電視,有的是數百張碟片,都是自己和丈夫精心挑選的內容。“我們就是害怕不健康的東西污染孩子。”
在她看來,奧特曼這種片子,宣揚暴力,怪獸橫行,也不符合科學。接孩子放學的時候,她主動找到了老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幼兒園有所改變。
?事與愿違,幼兒園并不認為這有多大的問題。“學校不改變,那孩子只好離開學校。”陶旻讓孩子退了園。 “孩子出生的時候,我就明確,將來的方向不是應試教育。反正遲早要帶回來,還不如早點帶回來自己帶。”陶旻說。(在家上學更適合孩子(組圖) 2011年12月11日 揚州晚報)
(3)家長的話:我不滿意那時的教育理念,將孩子的天性扼殺
鄭淵潔,有“童話大王”之稱,作家,慈善家,演講家,國家民政部“中華慈善楷模獎”獲得者,一個人寫一本月刊25年世界紀錄保持者。1955年生于河北,在北京長大。
1977年開始文學創作,作品已售出1.5億冊,其中《皮皮魯總動員》是新聞出版總署向全國少年兒童推薦書目。2008年獲聯合國“國際版權創意金獎”,2009年以2000萬的版稅收入榮登“第四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首富寶座。2011年獲選國務院中國扶貧基金會“愛心使者”。2012年獲由最高人民檢察院正義網頒發的2011年度正義人物獎。
童話大王的教育方式另類得很著名:兒子從小就直呼父親的名字,小學畢業就輟學,完全由父親在家展開私塾式教育。 而父親鄭淵潔,這個曾榮登中國作家富豪榜首富的童話大王,自稱只有小學四年級的學歷。 鄭淵潔認為,孩子適合什么樣的教育就讓他接受什么樣的教育。
與鄭亞旗相反,鄭淵潔的小女兒喜歡上學,鄭淵潔就讓她上學,說要供她讀到博士。“養其實說到挑戰傳統教育制度,當年我讓兒子退學,是因為我不滿意那時的教育理念,將孩子的天性扼殺,把所有孩子都往一個模子里培。”鄭家一家三代人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給孩子充分自由。(鄭淵潔:兒子在家讀,女兒去學校 成都日報2012年06月01日)
(4)家長的話:因為早晨遲到,老師讓他在樓道里站了30分鐘
在2007年的高考中,山西太原的孫天昌只有13歲,他的考分是659分,高出理工類第一批最低控制分數線87分。天昌得高分并不歸功于學校教育,而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共同教育的成果。學校課本對他來說,只是一些課外書。
為什么?
2歲時,天昌能認識2000多個漢字,并開始自主閱讀。 可就是這樣一個聰明的孩子,卻在進入正式的教育體系后,受了不小的打擊。 3歲時天昌被送進陽泉一家幼兒園,入園第三天尿了褲子,老師居然將孩子晾在太陽下,褲子曬干了,孩子也曬蔫了。
7歲時,天昌到了太原一所初中,僅僅因為早晨遲到,老師讓他在樓道里站了30分鐘。 這些,最終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作出決定——讓孩子“在家上學學習”。(天昌13歲,高考659分,課本只是“課外書”13歲,高考659分《山西晚報》2007-7-1) 不過,應該說明的是——“天昌的爺爺孫建榮是一名高中語文老師,奶奶梁彩鳳是一名小學老師。”
?他們認為人生中,至要莫如教子,至善莫如讀書。而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觀念,讓孩子擁有健康的身體、健全的人格、同時培養學習的興趣至關重要。當學習成為快樂,成為需要時,就不可能不成材。 天昌的爺爺孫建榮直言不諱:“教育的本質應該是人性的解放,而不是對人的束縛,那種一個字、一段文章抄寫幾遍乃至幾十遍的做法,根本無法讓孩子感覺到快樂,說得嚴重些是對人的摧殘,一考定終身的考試評價體制,把多少孩子帶向了為考試而學習的境地,學習只為考試而不是生活需要,如此,孩子哪能不累?怎么能不厭學?” 奶奶則說:“人們的定式思維是,孩子3歲上幼兒園,7歲上小學,真正學了多少東西,生活得是否快樂,卻很少去考慮,而學校教育大多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天昌13歲,高考659分,課本只是“課外書”13歲,高考659分《山西晚報》2007-7-1)
?他們之所以選擇讓在家接受教育,也是對現實的反思。 下面,我們再聽一聽老師的話—— 3.老師說的什么話? 老師說的什么話? 你家學生上課不聽講,作小動,不做作業。
?實際上,上面《南方都市報》的報道,只能說明了孩子在家上學的部分原因,其中還有一個,孩子們也不想“在家上學”,父母們更不想讓“在家上學”,“在家上學”實出于無可奈何,現在,我們還是回到今天的主人翁——劉如松身上,劉如松為什么要逃離學校,在家上學呢?
我們還看2013年9月4日《錢江晚報》報道—— 劉廷芳說,做這個決定,也是不得已,“小學三年級以前,他是照常上學的,到了三年級,老師經常來告狀,說他上課不聽講,小動作很多,作業也不做。這些都是壞學生的表現啊!” 聽老爸說起小時候的“糗事”,劉如松有些不好意思了,插話打斷了老爸:“老師講的我都懂了,作業也沒啥意思,上課很無聊。” 劉廷芳看了兒子一眼,“老師告他狀,但他每次考試,成績都很好,起碼年級前5名。我開始覺得,他是學有余力,學校里的課程對他來說太淺太慢。”
于是,父親替兒子向學校申請“跳級”,當時的金華新世紀學校的校長同意了。三年級暑假,劉如松自學了四年級的課程,新學期開學前,學校讓他做了四年級的期末考試卷,他考得很好,順利跳級。 這樣的跳級在繼續。劉如松讀完五年級后,跳過六年級,直接報考杭州的一所民辦初中,在幾百名考生中,獲得了第15名的好成績,10歲讀了初一。而初中的生活,也僅僅持續了2個月。
?劉廷芳說,“讓孩子回家上學,我們做父母的也很糾結,很多事情,一定是有得有失的,那個時候,我也不知道在家上學的模式,是不是適合他。下這個決心,挺不容易的。
但一想到他在學校上學,他得忍受自己并不喜歡的學習,會不會反而讓他對學習失去趣,這是我們最怕的。” 回家后,劉廷芳對兒子很嚴格,有段時間,劉如松迷上了玩網絡游戲,“我很生氣,我警告他,如果再這樣下去,我會收走電腦、手機。我很少生氣,我一生氣他就怕,就變得老老實實的。” 劉廷芳對兒子在家上學取得的成績很滿意:“我原來預想,他用4年時間學完初中、高中的課程,想不到他只花了2年時間。”(初一回家自學在家上學的15歲男孩要考法學博士 2013年9月4日《錢江晚報》)
?由此可見,起初劉如松是不想在家上學的,之所以選擇在家上學,完全是出于無奈! 實際上,有些孩子并不是在學校上學“不適應、不愉快”,而是他們的家長認為,學校教育不能達到自己對孩子的“要求、想法”,不能讓孩子成為他們心目中的模樣,于是選擇“在家上學”。 現在,為什么會出現“在家上學”現象?
?4.接著選擇孩子在家上學的原因可謂五花八門。
我們看——北京大學畢業的張喬峰,其兒子張洪午2011年9月進入一所小學讀書,他在一篇博客中回憶道:“小孩入學三四周后,每次回家都是一副蔫蔫的樣子……不管早晚冷熱變化,孩子必須按學校規定穿衣服,不得自行增減。”更讓他不能忍受得是,選班干部時有些家長會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幫孩子拉票,張喬峰認為這種官僚作派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打擊,“你告訴他凡事都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結果他發現完全不是這樣!”
2011年10月,也就是孩子剛剛上小學一個月后,張喬峰就將孩子領回家自己教育,一年半后,兩位家長在看到媒體報道和張喬峰的博客后,慕名而來,將自己的孩子也送來請他教,于是張喬峰在回龍觀眾的家中創立了“龍學園”。 2011年在大理創建蒼山學堂的陳陣曾經是新華社的教育記者,對于孩子他沒有任何期許,不送他讀任何補習班,兒子昂昂曾上過北京一所知名的公立小學,為作業所累,在讀小學二年級時,一天他在寫作業的間隙突然對媽媽說:“我真想從樓上(18樓)跳下去
陳陣為此親自去跟老師交涉,問能否赦免孩子的作業任務,最終他決定讓孩子退學,“讓孩子逃離永無止境的作業、愚蠢的考試和絕望的體制”,在家中接受教育。為了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一家人離開了北京,游歷了中國許多風景勝地,最終選擇了大理雙廊。如今,在地處蒼山洱海之間的蒼山學堂里,一共有六名學生,孩子們的年齡在6-12歲之間,每個寄宿學生的學費是5萬元,有音樂天賦的孩子學費還可以進一步降低。(在家上學,另一條教育之路?紐約時報中文網的日志 人人網)
?“一些學校沒有把孩子看作孩子,而是當成考試的工具。我們寧愿孩子做試驗品,也不愿意孩子做學校教育的犧牲品。”一位家長如是說。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調查顯示,因為“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而在家上學的比例為51.4%。可見對學校教育體制的不滿,是家長和孩子選擇在家上學的主要原因。(中國教育報:在家上學 學校之外的尋求 2014-01-02 07:08 作者:宋偉濤 來源:中國教育報)
我們看美國最新調查報告,選擇在家上學的4大理由—— 出于對公立學校環境的考慮,包括安全保障、暴力事件等,或是緩解孩子上學壓力(88%) 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學指點和幫助(83%) 對教學質量不滿(73%) 對陳舊的教學方式不認同(65%) (來源于 孩子在家上學父母能hold住?-搜狐教育) 在我國孩子為什么選擇“在家上學”? 一方面是出于無可奈何。
另一方面是“不認同學校教育理念”、“學校教學進度過慢”、“逃離升學和考試的壓力”、“孩子在學校沒有得到充分尊重”、“孩子厭倦學校生活”、“自己培養孩子,更能發揮孩子的特長”。 從上面的報道看來,這種“在家教育”模式有點兒類似傳統農耕社會的“私塾”,但從傳統私塾教育模式跟國家正規教育體系無縫對接的事實來看,當今“在家教育”模式,事實上,“在家上學”是教育多元化的需求! 事實上,“在家上學”其實只是個別家庭的選擇,只是一種教育需求多元化的表現。 “在家上學”因家庭而異,有的家庭追求精英教育,投入很高的教育成本,如果單純效仿,普通收入的家庭可能負擔不起。
“在家上學”成功的例子并不具備普遍性。 作為家長,只能通過參與一種或少數幾種社會勞動來獲取家庭財富,而不再是全部家庭物質財富的親自制造者,甚至于更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課子教女的課任老師。 同時,家長應該清醒的看到,“在家教育”之所以受到一定程度的青睞,跟當前教育體制存在的弊端有很大關系。 其實,父母選擇孩子“在家上學”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 總而言之,孩子們為什么選擇在家上學?一句話,實際上是出于無奈。 我認識一位母親,她是一位“在家上學”的實踐者。 她說,現在老師收禮已經發展到幼兒園。 她還說,我們這些從事“在家上學”的家長,都不希望成為教育孩子的“孤島”,成長中的孩子需要伙伴。 下面,我們接著看部分父母如何解決“在家上學”的問題?
?二、父母如何解決“在家上學”的問題?
?上面那位母親對我說,2012年3月,她和另外幾名家長一起建立聯系,結成同盟,不僅因為志同道合的教育理念,更因為彼此共同面臨的困局:孩子“在家上學”,脫離大眾化的教育模式,也面臨同齡伙伴的缺失,但如果5個孩子在一起學習,我們既可以按照自己設計的方式來教育,也能解決孩子伙伴問題。
經過幾個月的QQ溝通交流,經過多次5個家庭開始行動起來,最終,在一個環境幽雅的小區內,他們以并不低的價格租下了兩套160多平方米的套房,用作孩子的課堂和游玩場所,合同為長期租約,每年每個家庭出資3萬元,用于這所特殊課堂的日常運作。
?5個家庭,孩子年齡均在4—6歲之間,有的孩子是從幼兒園退學回家;有的是從未曾踏入過幼兒園。 下面是我們的QQ聊天記錄—— 田園泥土香 14:57:138 孩子為什么在家上學? 在家上學實踐中 15:00:22 我們這個現在是在探索中,注重是對中國當前的應試教育不太滿意,(只重成績,不重視如體育,個人的生活能力,自理能力,甚至是生存能力等)。
還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老師收禮現在已經發展到幼兒園了。
這些問題讓我們對中國的教育很憂心。在家上學實踐中 15:04:13 我們想讓自己的孩子能學到一些除了課本之外的更多更實用的知識,而不是在學校學了二十幾年出來之后很茫然,甚至手足無措!回頭來“啃老”。
下面是的內容是“田園泥土香”與“在家上學實踐中”,關于如何解決“在家上學”的問題的聊天記錄。
?田園泥土香 15:07:13
說的很實在,家長為什么選擇孩子“在家上學”這條路,與老師收禮有關?收禮現在已經發展到幼兒園了?真的不知道!
?在家上學實踐中 15:12:52
?嗯!在AAA市(市地名)我的同學的孩子身上就出現過這種現象。小學老師喜不喜歡一個學生不在于她的成績,而在于孩子的家長是不是很有錢,很有權。
?田園泥土香 15:14:29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的新聞報道,沒想到,我們這里已經貫徹落實?牛!!
在家上學實踐中 15:16:37
她的孩子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字也寫的很好,但老師很少夸她。一直到三年級有一次問孩子你的爸爸在做什么?孩子說賣房子,幾天之后做了班干部
?田園泥土香 15:17:38
這是什么老師?
?在家上學實踐中 15:18:33
這是的AAA市(市地名)實驗小學,也是市最好的小學,中學
?田園泥土香 15:19:13
這是中國教育的悲哀。
在家上學實踐中 15:20:12 BBB縣(縣地名)縣城的小學老師也是打著補課的名義收禮收錢
?田園泥土香 15:21:01 這個全國都一樣。
?在家上學實踐中15:21:56
?是啊!你說這樣的老師能好好教嗎?孩子能學好嗎?
?田園泥土香 15:22:25
說得好
?在家上學實踐中15:23:39
?中國的教育一直在改革,但這棵大樹的根已經爛了
?田園泥土香 15:24:16 這是中國教育的失敗的根本原因
?田園泥土香 15:25:20
?能否說一下孩子“在家上學”需要什么條件嗎?
?田園泥土香 15:25:59
我想,在一個調查。
?田園泥土香 15:27:11 是做一個調查。打錯了。
在家上學實踐中 15:29:54
在家上學孩子最孤單,還有就是家長帶孩子容易出現一些惡習:家長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在家上學對經濟也是一個考驗
田園泥土香 15:30:35
首先,孩子“在家上學”:家長要思想統一
田園泥土香 15:30:47
?其次,孩子“在家上學”:家長要經濟基礎
在家上學實踐中 15:31:39
是的,我在CCC(市地名)這邊有個在家上學五六年的孩子,現在有些不合群 田園泥土香2:04 15:3 奧,在家上學與孩子的厭學有關系嗎?
?在家上學實踐中 15:35:36
孩子有厭學傾向這個倒不一定,但是孩子真的更喜歡在家上學。因為他們在學校除了學習就是學習,教室對孩子更像籠子
?田園泥土香 15:38:34
在家上學,對于孩子有吸引力?小孩子只知道沒有作業好玩。
在家上學實踐中 15:39:07
我的孩子一星期只有兩節體育課,一次美術,兩節音樂,其余都在讀書聽課,我曾經想象過如果我是孩子這樣被關幾年我也會厭學。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在家能上成學嗎?不就是美麗的童話嗎!
”既然如此,那么,孩子們“在家上學”,真是美麗的童話嗎?
?三、結束語
實際上,孩子這樣的在家上學教育,就是教育的多元化教育需求! 所以,“在家上學教育”多元化教育需求應該引起重視。 由此可見,“在家教育”的需求作為教育多元化的形式之一,應該給予支持。
?但是,表面上看,家長選擇“在家上學”,就是出于對當前學校教育的不滿,但進一步分析,這些家長,只是所有家長的少數,他們對學校教育不滿,有著自己的原因。他們對學校教育的不滿,不能代表所有家長都不滿;他們選擇“在家上學”,也不意味著其他家長也認同他們的選擇。
這就是說,讓子女“在家上學”其實是家庭的個性化選擇。現在對于“在家教育”的合法性問題的解決,應該通過修正相關的教育法律來進行保障,從源頭上為教育多元化發展做出宏觀保障。
?不過,孩子在“在家上學教育”的細節問題上,比如教材選擇、課程設置、程序規范以及與公立學校建立銜接機制等方面,更應該有著明確的可操作的配套措施;同時,對于學生“在家上學教育”,我們的教育主管部門還要定期進行效果評估,確保孩子“在家上學”教育的實際效果。
?既然如此,那么,“在家上學”教育的效果如何?
孩子“在家上學”,是利大?還是于弊大?
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