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喜歡閱讀的人來說,寫點東西的誘惑難以抗拒,把自己的思想、觀點、故事呈現給讀者,哪怕只是任性的吐槽,想想都覺得很爽。
但“看書如山倒,寫字如抽絲”,比買了不想看,更悲劇的是看了不會寫,更更悲劇的是寫了一大堆東西沒人能看懂,包括自己。
寫在開頭
《成為作家》一書的作者是美國人多蘿西婭·布蘭德,此書于1934年出版,之后再版多次,廣受歡迎,時至今日一直長盛不衰,雖然翻譯的實在不敢恭維,但并不影響《成為作家》在國內廣泛傳播。
它不是一本深奧的工具書,沒有教你高超的寫作手法,也沒有晦澀的知識理論,我覺得更像是寫給初學者的入門指南,幫助我們克服寫作中常常面對的各類問題,有效的把想法轉化為文字,并堅持下去,也可以看做是從0到1的方法論。
寫作的困難
1.對于初級菜鳥來說,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講述一個故事,難的不是技巧,而是缺乏自信心。
剛開始寫作,我們首先要面對自我質疑:我真能成為優秀的作家么,我能寫出各大平臺樂于轉載的爆文么,通過自己的努力能成為專欄作者或者自由撰稿人么?
之前,美國大學對數百名各大媒體的編輯,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沒有誰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文學天賦。在工作方面的成就,是按照教育背景和工作年資正態分布。
簡單說,你只要專注于寫作,發揮死磕精神,任何人都能成為作家,即使是一位普通工人,同樣可以寫出《三體》這樣的杰作,真正阻礙你成功的不是天賦和能力,而是年輕和自卑。
2.有時靈光乍現,寫出一篇很有感覺的文章,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間歇性寫作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任何人都會有才思枯竭的時候,提起筆、打開電腦根本不知道能寫什么,許多人會開始不斷的焦慮、絕望、自我懷疑。
這些其實都是虛榮心在作祟,你太擔心自己寫的不好,不夠完美,想篇篇經典,字字珠璣。
“完美主義”一方面會提高作品質量,但更多時候只是增加寫作痛感,把你限制在舒適區,變得謹小慎微。
寫作就是創作,創作就要試錯,中國網絡從來不乏噴子,哪怕你被噴的體無完膚,也要滿血復活,充滿激情的寫寫寫,千萬不要害羞,更不要糾結,想到哪寫哪。
3.有沒有可以快速提升寫作能力的書籍。
說起讀書,我在寫作這個領域沒看幾本,所以就不薦書了,上簡書首頁看吧,每天都會有各類書單在上邊更新。
但我建議初嘗寫作的人,最好不要看“新書”,中國有辣么多文學大師,很多作品都是傳世經典,像冰心、錢鐘書、巴金、老舍、茅盾、劉墉、林清玄、畢淑敏等等,這些人的文字都非常符合漢語規范,先把他們的作品找來讀讀,比那些不靠譜的書單強得多。
如何寫出好文章
我也是新手上路而非老司機,寫不出來爆文,但是我會盡力總結出一些(真誠的)套路:用功利的心態去訓練,用文藝的心態去寫作,用朋友的眼光去評判。
1.要用功利的心態去訓練自己。
現在有一個流行詞叫KPI,翻譯過來就是核心績效指標,你要保證寫作的質,就要保證寫作的量,要保證寫作的量,就要保證寫作的是時間。
《成為作家》一書的作者多蘿西婭·布蘭德,提出了2個保證寫作時間的方案:“早起無意識創作”和“固定時間寫作”。
“早起無意識創作”,就是說每天提前起床30分鐘左右,提筆就寫,不要猶豫、不要構思,因為清醒的人總會循規蹈矩的埋頭走路,而創作靈感往往產生于神思飛揚。
就我個人看來,職場人很難做到,也很難堅持,畢竟早上實在太困了,我就不行。
靠譜的方法是下班寫作,就是每天下班后先不要急著打卡,雖然疲勞但你的工作慣性還在,重啟電腦,設置一個25分鐘的“番茄鐘”,集中注意力,快速的寫,寫完也不要檢查,直接回家,扔在一邊,等過幾天再整理。
“固定時間寫作”這個方法很好,很強大。就是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放下一切工作和思緒,安心寫作,長期堅持,形成習慣,以后到點不寫就渾身難受。
另外,針對薄弱環節,要進行大量的重復練習,快點寫,慢點改,訓練自己的“意志力肌肉”。
2.要用文藝的心態去創作。
《成為作家》書中說,寫作時要保持敏感和童真,要像雙重人格一樣,關于這一部分,翻譯的非常晦澀難懂。
按照我的理解,“童真”指的是一種空杯心態,在寫作時要清理心理緩存,盡量用孩子的眼光去架構自己的世界觀,擺脫現有思維模式的束縛,這樣更容易產生靈感。
《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他放棄了世俗的生活,去追求偉大的藝術,對于畫畫,他就像孩子一樣保持著天真。
“敏感”在生活中往往是貶義詞,但在寫作中可是褒義詞,它是對世事的洞察,是靈感的源泉。
就像最近火爆的韓國電影《釜山行》一樣,如果你只看到僵尸吃人、父愛如山,就顯得有些乏味。周沖在她那篇《釜山行:噴子和喪尸是一樣的物種》中這樣形容:噴子是現實版的喪尸,喪尸是藝術版的噴子。
3.用朋友的眼光去批判自己的文章。
記得《邏輯思維》有一期,羅老師是這樣說的:“假如你是自己的朋友,面對當前的處境,會建議自己怎么做呢?”站在中立的角度看問題,其實就是拋棄存量的思維。
你寫好了一篇文章,先放到一邊不聞不問,1天甚至1周之后再去修改,看的時候要有節奏的讀出聲,把它當做是其他人的作品,站在客觀的立場去評論。
寫在最后
現在江湖上很流行教你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吃瓜群眾紛紛圍觀叫好,真正做到的能有幾人?《成為作家》一書中的方法,我認為更有可行性。
像作家那樣閱讀,任何東西都要讀兩遍。對于需要研究的故事、文章或小說,都要很快地不加評論地讀上一遍。當你讀完之后,把她暫時放在一邊。然后拿起一只筆和本,準備詳細地再讀第二遍。
批評式閱讀,分析一本書,學習它的風格、結構、或者看作者如何處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