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楊絳先生

圖片發自簡書App


昨日凌晨(5.25日)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楊絳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帶著幸福去和他們仨團聚。不用在世上孤零零一人獨自品嘗這孤寂的苦楚了,也不用為了打發思念而回憶過去他們仨的點滴生活。

楊絳的作品,我一個也沒有接觸過,只知她是文學大咖,更多就是錢鐘書的妻,有言“最賢的妻,最才的女”。而錢鐘書我只知《圍城》,沒看過,但有句話很出名: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巧的是,前幾天剛購入楊絳的《我們仨》,還沒開讀便聞其惡訊,也想發一文來祭奠,故花了一夜來研讀她的仨。

書中附有大量的手稿照片,因是回憶錄(姑且吧),書中他們仨或者錢瑗和錢鐘書的照片和信息居多。她愛夫、愛女,一生的大半光陰都給了他兩,涉及自己就隨心,順其自然,不過分苛求,也不過分奢求。

楊絳和錢鐘書一生只吵過一次假,在他們出國的輪船上,原因只是為了一個法文“bon”的發音。錢鐘書的發音帶著家鄉無錫的口音,但彼此誰都不服,說了許多傷感情的話,后來請了同船能說英語的法國夫人來公斷。雖說是楊絳贏了,錢鐘書輸了,可誰也沒有成就感。彼此都覺得吵架很無聊,爭來爭去改變不了什么,就此定下規矩:各持異議,不必求同。夫妻一輩子,只吵一次假,只一次紅了臉的爭執,而多么的難能可貴啊。如今的我們,別說幾十年的夫妻,就說年輕的戀人,隔三差五的就小吵大鬧,換戀人堪比換衣,哪還有錢氏夫婦的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愛情。

楊絳時常說:女兒圓圓頭,平生唯一的杰作。是兒女的出色,帶給母親無上的光榮才能如此夸耀;也是母親的慈愛,把所有的一切都放大來看,就是萬般的完美。一顆母親的心啊,豈是一翻夸耀就闡釋的盡的。

其實,楊絳先生的大作好評如潮,可算是文學鄰域的泰斗。可我覺得楊絳先生的待人之道,為妻之道,為母之道才是最為值得學習的。

待人,不爭強好勝,誠實友善,不惡意奉承。他們夫婦都是實誠的,第二次見面彼此就開誠布公。錢鐘書說:“我沒有結婚。”楊絳說:“我沒有男朋友。”就彼此決定在一起。另作他人,可還得觀察又觀察,試探又試探。就如《歡樂頌》里的奇點,明明都已經是彼此的男女朋友了,還有拷問,還有私下里調查。自己過的就不坦白,怎么能得坦白呢,想要輕松,沒那么容易吧。

為妻,為了能讓錢鐘書專心搞學術,承擔家務毫無怨言。生活近乎的白癡錢鐘書在她月子期,揪著眉,苦著臉連連悔過,直言搞砸了家里的一切:墨水印子染了桌布,臺燈砸了,門軸弄壞了。這些在我們世界觀里不都是要男人出面才能搞定的事嗎,換了我們該當如何作答?可楊絳毫不猶豫的說:“不要緊,我會洗。”“不要緊,我會修。”解除了他的后顧之憂。甚至在他工作被誤解時,也是楊絳站出來為夫解釋原因的,陳清事實的。真是,有妻如此夫復何求。難怪他的贊妻如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為女,不說為女如何付出,那是母親的本能。從不反對女兒,給她足夠的尊重,尊重她的每一個決定,做到不干涉,不拖后腿,做永遠的后盾。圓圓頭從小身體不好,為母的煞費苦心的為女綢繆,親自教學,不打不罵。和女兒做朋友,親密的如同姐妹,直到談婚論嫁都不舍與父母分別,就連到老都和父母居住在一起。如此教學,當為現今父母教育孩子的楷模。

楊絳先生常說,她不夠格談文學,不夠格作詩,不夠格開會。有謙虛的,也有推脫的,她如此行事的理由是她不是正兒八經的作家,她只是業余作家。可她的作品云集,能與諸多文學大儒談笑風生,能先后當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誰又能真正的認為她不夠格呢?

楊絳先生是一個內外兼修的奇女子,就如世給她的評價:優秀的、成功的女子很多,唯有她一個可稱先生。

她的一生,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鑒。為妻、為母,甚至學術。

? 先生,一路走好。你們仨終于團圓,再不用: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了。

個人簡介
夢多多,一個愛做夢的云南女孩,喜歡把文字編織成美麗的花朵,開在自己那色彩斑斕的夢境里。文字中暗含著淡淡的憂傷,柔柔的幸福。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