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的林妙可 父母手中的“提線木偶”

上周五的互動話題是“和青春期的戰爭”,我收到很多父母的留言,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父親的留言:“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就像身邊有一個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爆炸的炸彈,不能不管不顧,又不能太過親近。”

青春期的故事是令人感動的,是憤怒的,是生活在情緒的騷動和苦悶中,少不了的孤獨和眼淚,甚至與父母成為死對頭,自尊高漲的同時伴隨著脆弱的內心……關于青春期從來都有說不完的各種話題。

這周,一個17歲女孩的落榜,迅速成為熱門話題,被媒體視為一顆童星的隕落。在很多人眼里這個青春期女孩有些“四不像”了。

老氣的穿著

與年齡不符的低齡言行

刻意的迎合人情世故

(濮存晰對她的印象)

甚至參加治療不孕不育宣傳活動

任何一點不符合大家對青春期孩子的認知,都成了媒體口誅筆伐的素材。

曾經2008年奧運會上靈動可愛的林妙可,掉進了輿論的漩渦,她的父母也被樹為失敗教育的典型。

1

林妙可媽媽眼中的乖女兒

“她的手機密碼我有,她的微信我可以看,她的QQ、微博是我在幫她管,她跟我沒有秘密。”

“沒有叛逆過,她同學的媽媽都羨慕死我了。”

“對,妙可所有的事都是我過。”

“老師教過的才會說,除此之外不知道該說什么。”

“初3剛剛學會過馬路。”

這不正是中國父母眼中標準的乖乖女嗎——安心做父母手中的“提線木偶”。父母

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林妙可鋪設他們心中完美的成長道路。

我想能不能成為紅極一時的童星,還是孩子的林妙對此沒有具體的認知,反而是她的父母以“孩子喜歡,那就讓她多多嘗試舞臺表演”為借口,不加篩選的為林妙可接了各種表演活動,甚至父母沒有拒絕類似“治療不孕不育”的宣傳活動。

提到林妙可,不得不提2008年奧運會林妙可的“聲替”楊沛宜。都是2008年的童星,楊沛宜在奧運會后選擇更加嚴格的聲樂學習,專注文化課的學習。

考入了一直以入團機制嚴格、教學內容專業為名的世界十大童音合唱團——“楊鴻年合唱團”。

楊沛宜的父親曾說:“我當然認為我女兒未來有無數種可能,但現在她需要過的是她15歲的暑假。”

林妙可的“無數可能”卻在心智尚未成熟的青春期就開始了。在偏離重心的家庭教育下,母親眼中單純乖巧的孩子卻在奧運會假唱風波后,長期被媒體中傷并承受留言摧殘。

林妙可的母親說:“她是慢慢變得很小心很小心的,因為她受過的傷害太多了,她現在意識到要自我保護了。”

2

被林妙可媽媽忽視的最要命的成長需要——同一性的形成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將青少年期定義為一個人形成同一性的關鍵期,并且認為青少年經歷了同一性對角色混亂這一心理沖突。

簡單地說,同一性就是讓青少年明白“我是誰”、“我將來的發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適應社會”等問題的主管感受和意識。

心理學家把處于青春期的個體歸入了同一性的四種狀態,即個體解決同一性危機的方式:

同一性擴散:個體沒有探索,也就是個體還沒有探求有意義的選擇。也沒有自我投入。

同一性早期封閉:青少年作出了自我投入,但是沒有進行探索。他們的人生選擇常常由權威性的父母作出,沒有精力自我探索。

同一性延緩:青少年正處于同一性危機中,但是成人或社會沒有給予他們責任或義務。或者對他們的責任只是進行了模糊的定義。

同一性完成:青少年已進行了探索,并且也進行了積極投入。

看似比同齡孩子有了更多的經歷,有了跟多鍛煉心智機會的林妙可,其實是被父母取代了她自護探索的機會。

“我是誰”、“我將來的發展方向”以、“我如何適應社會”對林妙可來說是“媽媽的事”。

發展心理學家指出,完全的神經與認知的成熟直到大約25歲才會發生,比已有關于青少年的經驗之說要晚的多。

青少年大腦經歷著重要的發展變化。在這個過程中,青春期的強烈情緒常常壓倒理性的決定,當面對同齡人的壓力時內心更為脆弱,并且大多青春期的孩子缺乏推理能力及預見行為后果的能力。

父母應該做的是支持青春期孩子探索的同時,為他們要經歷的可能把關。這也正是家庭教育最難把握的火候。

很多人說林妙可現今的表現是“傷仲永”,把好牌打成爛牌,其實并不是。

開始就沒有仲永十里八鄉盡折腰的天賦,充其量就是個長得比較可愛但資質一般的小朋友而已,被好運氣過早扶上了神壇。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世上有許多種遇見,最美好的,莫過于在我最美的年華里與你相遇,時光在每一秒的綻放與流動中變得珍貴而雋永。 ——桐華 ...
    墨云妙雪閱讀 302評論 0 2
  • 想必很多的公司都進入了年會沖刺或者是坐等放假階段,我的思緒可能也隨著發散了,每天腦袋處于擱置狀態,生怕一動就攪成了...
    farewell兔too閱讀 192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