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英幽靈子 ? ? 助理 | 魔鬼娜
圖丨源自網絡
最近,一個參加央視《向幸福出發》節目的小女孩火了。
小女孩叫李尚容,6歲。她能隨口背出《四書五經》《皇帝內經》《弟子規》《笠翁對韻》等著作,還能逐字逐句地翻譯其中的意思,這讓現場觀眾驚得都張大了嘴巴,就連場上的主持人都深感佩服,不斷發出“自己太沒文化”的感嘆。
驚訝、唏噓、贊嘆、羨慕、不可思議,這是很多人對這個小女孩的第一反映。有網友打趣說,看了一眼李尚容,再回頭看了看自家的孩子,都特么已經8歲了,還天天吵著嚷著要看動畫片,這差距,真是差了不止十萬八千里。
還有網友說,人家只有6歲,就能通背四書五經,這是“天才”“神童”,普通孩子能比嗎?
1.
成為神童并非偶然
但李尚容真是所謂的“神童”嗎?了解了她的成長經歷,才知道,6歲擁有如此驚人的表現,并非偶然。
據悉,李尚容的媽媽是一名聲樂老師,早在懷她的時候,便整天聽大量的古典音樂和世界名曲。李尚容3歲時,媽媽又開始指導其讀經典書籍。
媽媽說:“我們家到處都是經典書籍,孩子能接觸的全都是書。我很早給她讀的就是很有韻律感的《笠翁對韻》,我們就像做游戲一樣地去讀,我說‘天對地’,她就回答‘風對雨’,像玩一樣,她非常喜歡。差不多把這本書讀完之后,她對類似于這樣的一系列書都開始感興趣了。”
從這以后,李尚容便一發不可收拾,不僅自己主動要求讀《孟子》,還能對很多經典內容提出自己的理解。而媽媽在要求孩子通讀這些經典書籍時,還不忘要求孩子記下里面的內容。所以經過3年的不斷詠讀,到李尚容6歲時,她已經通熟《四書五經》,成為了超越同齡人認知和知識積累的孩子。
看到這里,你還覺得李尚容是“神童”嗎?她的“神”,不過是因從小就浸泡在經典書籍的書香環境中,經過耳濡目染、反復接觸后,所表達出來的比同齡人記得更多、理解更多的非常見狀態,所以她并非所謂的“神童”。
與李尚容一樣被稱為“神童”的還有很多。比如8歲上大學、11歲成為全美最年輕加州大學畢業學士、17歲進入NASA工作的華裔凱孝虎。他的事跡也是許多父母口中相傳的奇跡,更是許多父母口中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但是他,依舊不是所謂的“神童”。
和李尚容的父母一樣,凱孝虎的父母早在懷上他的時候,就開始了早教。媽媽經常給胎兒版的他念數字。而在凱孝虎剛出生4個月的時候,父母為了刺激他的感官能力,給他買了很多有顏色和聲音的軟玩具。因為反復教導,凱孝虎在1歲時便已有了清晰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凱孝虎再大一點的時候,爸爸又開始給他做圖卡和字卡。媽媽為了培養他的數學概念,拿著兩輛玩具車反復跟他說“兩輛汽車”。而在發現他接受能力不錯后,父母又在他身上花了很多功夫,甚至還安排了每天6個小時的家庭作業時間。也正因如此,凱孝虎學到了很多同齡人都沒學到的知識。
所以后來的人生道路中,凱孝虎就像開了掛似的,不斷創造奇跡,8歲上大學,17歲進入NASA,他成功地戴上了“神童的光環”,讓人們不斷發出“神童”的感慨和疑惑:為什么人家的孩子都如此優秀,而自家的孩子就這么普通,都十幾歲了,一天除了玩游戲,其他一竅不通!
為什么你的孩子不優秀,為什么你的孩子沒有成為“李尚容”和“凱孝虎”?因為,你給孩子創造的環境和條件還不夠,你作為父母在孩子身上花費的教育精力還不夠。
2
天才的長成需要肥沃的土壤
孟母三遷的故事,早在幾千年前就發出信號告訴我們,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所以無論是“李尚容”還是“凱孝虎”,還是其他一些所謂的“神童”,是因父母在給他們創造成長成才的溫床!
而那些經常抱怨自己孩子為什么不喜歡上學,不喜歡做作業,就知道玩手機,看動畫片,脾氣還差,還動不動就和父母對著干的父母,你們需要知道的是,你孩子如今的狀態,是你造成的。
我嫂子,在懷上孩子時,天天窩在家里看電視。那時,孩子聽到的是電視的吵雜聲。而在孩子2歲時,我嫂子又開始帶著孩子天天待在麻將桌旁。再后來,嫂子被我哥說后,不打麻將了,開始在家帶孩子,但天天都在玩電腦、看電視。所以孩子3歲的時候,在我嫂子的帶領下,已經懂得如何使用電腦在網上自己搜索動畫片了。我嫂子特別得意:“看我家寶貝多聰明,才3歲,已經會玩電腦了。”
小孩子也的確聰明,學啥會啥,有時候做得比大人還溜。我嫂子之前特別迷戀“神廟逃亡”這款游戲,3歲的孩子在旁邊看得多了,后來居然拿著她媽媽的手機玩得出神入化,連通好幾關。我嫂子還在旁邊感嘆:“我都玩不過這關,你居然玩過了”,然后又是一副得意的表情。
在這種環境下,再優秀的孩子都會變得平庸。所以如今我那7歲的小侄女,雖然聰明,但在班級里并沒有很突出。現在每天放學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看電視,有時候還看看鬼片啥的。我嫂子也慢慢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每次都會要求孩子先做作業再看電視,但我小侄女哪兒能啊,這個時候,一般都會以哭鬧表示拒絕,讓人傷透了腦筋。
所以,你的孩子為什么不優秀,為什么會變成現在這樣,你難道心里沒點數嗎?還不是因為你沒有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有網友說自己自從有一次去參加他侄兒的幼兒園活動后,終于明白了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距,真的全來源于環境!
他侄兒和班上的同學一起舞蹈表演,但他侄兒稍微亮相就匆匆下了臺,這與旁邊口齒伶俐、出口成章、毫不怯場的小主持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后來這位網友和這個小主持人的父母聊了一下才知道,人家小孩在娘胎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聽莫扎特、肖邦、貝多芬等世界名曲了,而他侄兒呢,在娘胎的時候聽得最多的是他嫂子的麻將聲。人家放學的時候,父母陪他看的是唐詩宋詞,《弟子規》《三字經》,而他侄兒放學后父母陪他看的是《喜洋洋與灰太狼》。人家玩的是益智類玩具,而他侄兒就知道吃零食。
差距大概就是這樣來的吧,人家的父母為孩子營造的是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而你給孩子營造的是消極懈怠的氣氛。你說,兩種環境下養出來的孩子能一樣嗎?
其實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并不難,你可能只需要多買幾本書,少給孩子看電視;多給孩子買些益智類的玩具,少買些無用的玩具;多陪帶孩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少陪孩子待在家里……你也能養出優秀的孩子啊!
作者簡介:英幽靈子,一個佛系媒體人,用文字與你分享周遭。微博及博客:英幽靈子。個人公號:英幽靈子(ID:yingyouling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