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語

圖片發自簡書App

又是何求講故事的時候。偶爾在朋友圈有到這天朝所謂的國酒茅臺,卻被這英文譯本所驚呆了。這號稱國酒的茅臺,就是高濃度的酒精,加入人造的香精。高血壓者,多飲暴斃;當官者飲,必定貪官,昏官。不過從這簡單的英文,可見一斑,既老土,更沒有文化底蘊。Produce 在英文里指的是土產,農產品,而經過發酵,蒸餾的酒怎能是農產品?有點英文基礎的人都不會產生如此錯誤,再從地名的拼音來講更是不倫不類了。自毛政以來,明明規定地名,人名一律用漢語拼音,但貴州Guizhou 不用,便便用Kweichou, 茅臺Maotai 卻用Moutai。經常見到一些物品的包裝箱,不管里面什么東東,卻在箱外刷上中國制造(Made in China) 的字樣。不可否認,中國是制造業的大國,要把自己固有的品牌推廣全世界,除了漢字之外加上拼音,有時或加上英文,但從一些產品或公司的名稱,足可見到在毛教化的國人,文化缺缺,有錢財亦只是土豪罷了!以萬達,萬科,華為,格力,海爾為代表的,均以拼音替代英文的。萬的拼音應該是wan 而偏偏用van。據咱考究,這兩公司的創始人王與王取V 而棄W是防止彎,亦為了勝利(Victory)之意,但Van 作為英文卻是小貨車之意。格力的拼音 geli而卻是六不象的gree。其實取個好英文名稱,既可打開知名度,消費者又可以辨別;遇到某些種族高漲的國家或地區,可避免義和團式的破壞。如果把華為改成HW,把格力改成Greater, 把海爾改成Higher,把萬達改成Octopus, 把萬科改成Possible ,你們看是否棋高一著。沒有文化的人,電話亦變為喊線,洗衣店變成洗籠,烤鴨變成火鴨,公寓變成柏文,例子太多,舉之不盡。沒有文化內涵的人,雖腰纏萬貫,粗人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