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5】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1.性格,在關系中形成,呈現和療愈

童年時,一個人和父母等構建的關系,會形成一種內在關系模式,這就是一個人的性格。

與人相處時,我們總會將這種關系投射到新關系之中,并想將其變成符合自己的內在關系。即,家人如何對你,你就會如何對待別人。

不過,在關系中,你我都想重復彼此的內在關系模式,如此一來,兩人就會進行“較量”。這就意味著,在新的關系中,我們有改變的可能。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改變(療愈)自己,就需要借助關系。

家庭關系模式是所有關系的根源

2.看見,就是愛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我的感受,必須經由“你”的看見,才存在。當沒有被“你”這面鏡子照見時,很多感受就像是不存在一樣。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做孩子的鏡子;作為老師,我們要做學生的鏡子;作為朋友,我們要做彼此的鏡子……

那么,到底該怎么做呢?

心理學大師艾瑞克森是一位傳奇人物,他天生音盲色盲,17歲還得了一場小兒麻痹癥,但命運每為他關上一扇窗,他都會重新打開一扇門。

小兒麻痹癥直接讓他領悟到了催眠的真諦,而他靠自我催眠,花了三年的時間,最終讓自己重新站了起來。

音盲導致他聽不到節奏和韻律,聲音對他而言,都是噪音。有次他路過一個教堂,發現一群人在發出極其難聽的“噪音”,但他們卻非常開心。其實,他們是在唱頌歌,可艾瑞克森并不明白為什么他們這么開心。他觀察了一會兒發現:噢,原來這群人的呼吸,是同一個頻率。

于是,他認為快樂的一個秘訣就是——和對方保持同頻。

比如父母回應嬰兒,當孩子“啊啊啊”的時候,你也和孩子一樣“啊啊啊”;當孩子表達“嗒嗒嗒”的時候,你也跟著孩子一起說“嗒嗒嗒”。你會看到,僅僅是這樣去呼應,孩子就會樂不可支。

這聽起來很簡單,但是,現實卻并非如此,更多時候,我們得到的是不搭調不同頻不協調,甚至是無情切斷我們的表達。

比如考試,小孩考了98分,第一名,他很開心,對他的爸爸說,我考了98分。爸爸反問,為什么不是100分?下次他真的考了100分回來,很興奮地說,爸爸,看,100分!而爸爸會說,別驕傲!

再比如小孩參加舞蹈表演,媽媽在臺下看著。有媽媽目光的注視,她們跳得格外好。表演一結束,她們興奮地沖下臺去,張開雙臂撲向媽媽,而媽媽來了一句:女孩,矜持點。

這就好像滿腔熱情,被潑了一盆冷水,這些都是“看不見”的例子。

看見,就是愛。所以,全神貫注時,愛就會發生。

畢竟,沒有鏡子,我們也就看不到自己長什么樣子,也就是說,沒有“你”的鏡子的存在,也就沒有“我”,你看見了我,我才得以存在,反之亦然。

3.建立健康的關系

每個人都是孤獨而自戀的,必須和別人建立鏈接,才能走出孤獨。

人生的意義感,存在感和幸福感等,皆源于此。

在關系中,我們都會去追逐“我是對/好的”和“我比你強”這種自戀感。但一旦有人,在不破壞我們自戀的情形下,和我們構建了基本平等的關系,我們會發現,這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

也就是說,平等的關系,才是健康的關系,也是讓你我最舒服的關系。


寫在后面的話——
所謂的性格,很大程度上來自別人的看法,別人就是鏡子,這個鏡子如何看待你,你就真以為自己是怎樣的。
當你意識到,你所認為的“自己”,其實是別人眼中的你,一切都是互為鏡子,互為鏡像,你的內在心靈也必須借助于外在關系,也就是別人的看見,才能發展,你會更加自由。
你可能會問,如何才能建立平等的關系呢?其實,我們交流時,基本是傳遞兩種信息:事實和情緒。我們要做的就是,尊重客觀事實,駁回謬誤;共情對方的情緒,化解垃圾情緒。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