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兩條基本假設:
同類之間通過語言進行廣泛的合作是人類生存的基本工具。
假如談話的結果是引發或增加了爭執和沖突,不是說的人有毛病,就是聽的人有毛病,要不然就是大家都有毛病。
也就是說,語言本身只是工具,沒有好壞之分。如果引起矛盾糾紛,那就是人自身的問題。
比如憤怒之下罵臟話,對方立刻與以鐵拳回擊。是語言引起的糾紛嗎?
說某一句言辭是臟話,也不過是人為的定義。它本是一串音節。,但是因為它承載了說的人的那一刻憤怒與侮辱,所以引起了另一個人神經系統的緊張和抵御。恰好那個人,他相信言辭的力量,把所罵臟話言辭都當成了真的,所以真的覺得自己受到了實質的傷害。雙方都有問題,戰斗升級。
我國古代禪師寒山和拾得有這樣一段對話。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站在言辭并不就是事物這個角度,再去回答寒山的問題,我們也許可以說:一切言語皆為虛妄,識破他,不理他,隨便他。
那么既然言辭并不是真實的事物。 談話(人類彼此之間傳達意見)又究竟有什么意義呢?
比如你在過馬路時,突然有人對你大叫“小心”,你就會趕緊往旁邊一跳,從而躲過一場車禍。所以人類的語言,首先是可以達成合作。吸取他人智慧,補益自身。
其次,談話也是知識的匯集。通過語言和書面語,我們白白從祖先那里繼承了豐碩的禮物。
談話,也是情感的交流。
不論是初見面的關于天氣寒暄,還是老夫老妻多年問今晚吃什么?沒有這些談話,我們就無法進一步增進感情。(尤其是后者)
不論是我們主動刷抖音,看直播,還是我們被動的聽電視的廣告,每天,我們都裹挾在言辭的洪流中。
語言是如何影響我們普通人的呢?
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很多你以為是自己的選擇,其實不過是受廣告的影響。
就拿取名來說,這是每一個新生兒的父母都要抓破腦袋經歷的考驗。因為我們相信有一個好名字,就能有一個好的人生。
就算是給孩子取名為狗剩兒的過去鄉下人,也是因為相信這樣就能讓孩子更加健康,容易長大。
語言就是這樣充滿力量,時時左右我們的生活。
當我們在嘲笑或者批評爸媽爺爺奶奶,被保健品推銷員拙劣的推銷話語騙走養老金住院費時,我們不也因為主播們一句,Oh my god, 涂上去你就是仙女本仙,瞬間讓錢包血槽清空?
所以在本書中,作者列出了10條規則,幫助我們規避語言帶來的認知缺陷。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不要回到盲目原始的生活里去。
單就“母牛1不是母牛2,母牛2不是母牛3”這一規則而論,這樣一看,簡直摸不著頭腦。通過舉例,和直觀又妙趣橫生的漫畫,我們明白了,這是將事實變成語言,然后逐步抽象的過程。牢記這一規則,就不會被輕易的被輿論帶節奏。
舉個例子,之前有某學校家長舉報說學生被老師體罰,繞操場跑圈之后吐血。并曬出了血衣圖,引發全網爭議。
身為一名教師,看到這樣的消息,我對屏幕下方鍵盤俠滿屏口吐芬芳的評論,充滿了憤慨。
雖然后來事實反轉,依然覺得意難平,甚至導致對工作的熱情下降。覺得以后還是少管閑事為妙。
通過閱讀《語言學的邀請》第16章“走向內心和外界的秩序”,以后再面對這樣的事情,我可以做到完全不動用情緒。
因為互聯網那一段的文字,一定不是全部的事實。就算那個老師真的是有體罰之錯,那也只是他個人違反了規則,并不是全體老師,我雖然是老師,但我不是他。所以即便是鍵盤俠罵了最難聽的話,與我無關。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檢視自身。
同樣的道理,如果熊孩子犯錯,不要再拿“孩子畢竟是孩子”做借口。要講事實,不要混淆視聽。
熟練運用“牛1不是牛2,牛2不是牛3”這條規則,足以讓我們避過生活中的很多,因認知不足而碰上的“大坑”。
這本書是最近買的課程《普通人的鐮刀三件套——認知、表達和銷售》第1節直播課上,一個90后的成都小伙子——張大馳的壓箱底推薦。
這一個星期除了工作和生活,我見縫插針就在讀這本書。筆記輸出3000字以上。而這僅僅是一個開端。
還剩12個星期。
第1課已經結束直播可以回放
第2課明天晚上8點即將開始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
其次便是現在
在這個世界上開竅的每一刻
都為時不晚。
試聽課鏈接:https://appgqcqo6fl9508.h5.xiaoeknow.com/v1/course/column/p_5ee23e1537146_4ULtQtSX?type=3&share_user_id=u_5eef073ce0eb0_b51inqmAAF&share_type=5&scene=%E6%B5%B7%E6%8A%A5&func_type=1&access_entry=1%3Fentry%3D2&entry_type=2008&is_redirec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