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剛好聽了趙周老師的分享《碎片化時代你最缺的知識管理五招》,不管是對自己讀書還是分享,都有新的啟發。
分享中提到的“學院式學習”,跟《學會提問》里提到的海綿式思維有點像,而“實踐式學習”,則是對應淘金式思維。前者重在收集、吸收;后者重在有用、實踐?!耙磺胁灰詫嵺`的知識管理都是極大的浪費?!壁w周老師如是說。確實如此,對于讀書,目的使自己變得更好。并不是書中所有章節,都對自己有用,或者對現階段有用,所以我們應該從書中,或是碎片化讀到的文章掏出自己所需的金子。
所以趙周老師一直提倡的拆書,正是針對這種思維所進行的具體操作方法。RIA中的A1是自己相關的經驗,A2是自己以后可以參考的做法。這樣的知識管理,才是有助于自己提升和發展的。
分享,何必按照章節談書中精華,只談自己相關的生活經驗,為何不可?
如何對待看到的文章中的信息?要留意信息和知識的區別?!耙惶?杯水”,這是屬于信息,缺少前因后果和適用邊界?!澳I功能沒有問題的前提下,一位成年人一天喝2000毫升水,對身體有益”,這才是屬于知識。當然,我們看到的可能居多是信息,因為信息更簡單,更方便傳播。但作為讀者,作為有批判性思維的讀者,不應該局限于收集信息,而是要從信息去思考更多的前因后果和適用邊界。
這實質上,也就是要學會提問,思考原因,用反串思考對立面,更好地運用知識。
談到建立自己的知識網絡,趙周老師給的建議是,從網到點,選擇一本該領域經典的書籍,按照書中的結構,梳理屬于自己的框架。然后,再從其他相關的書籍,或者平時瀏覽的相關文章中提取一些新的觀點,補充進入自己的知識框架,進而不斷豐富。
分享,也可以這樣?。∠扔袀€大致的框架,然后從書評、其他書籍中補充新的知識點。
這一個課程,讓自己收獲滿滿。想起貓叔的那句話,讓自己變好,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只有你去做了,就會找到很多解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