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第一次去看守所,在一個大約40度的山坡上,有兩三個來送衣物或者繳錢或者看望的家屬在接待的窗口排著隊(duì),黯然神傷。一隊(duì)年輕的兵哥哥演練著,還有幾個里面年長的大叔暢快地談?wù)撝?词厮鶅?nèi)沒有多余的裝飾,白色的墻壁,幾扇大鐵門,水泥地。我們完成手續(xù)后,進(jìn)入到鐵門內(nèi),沒有燈,陰暗的空間內(nèi)涼颼颼的。這是我的第一印象,冷清、悲傷和罪惡。
后來和同事來過多次,也單獨(dú)來送過文書。對看守所里的人也甚是好奇。想弄清楚,他們是以什么樣的心情來面對現(xiàn)在和未來的。
被訊問的時候,他們無一不擺弄著自己的手,有的雙手合抱著,有的一只手去摳另一只手,有的手抖著,有的也抖腿。當(dāng)被問到自己的犯罪事實(shí),多數(shù)都嘆著氣,搖著頭,有的人不時舔一下自己干燥的雙唇,埋著頭,雙眼不敢望向法官。
這是一個28歲的男子因?yàn)楸I竊電纜,給自己的孩子買玩具、吃的而被控。唐法官在訊問了必要事項(xiàng)后,像教育一般說到:“你還年輕,路還長,偷一千多元的電纜不如靠自己健全的手腳,賣力氣也要掙兩三千塊錢,時刻考慮到自己的兩個孩子,他們還小,貧窮不是借口,懶惰才是你犯罪的根源。”男子嘆氣搖頭,又時刻點(diǎn)頭,眼神中盡是后悔,自己的懶惰,讓自己不得不接受懲罰,離開孩子,他沒有盡到一個做父親的責(zé)任,也沒有一個作為父親的高大形象,更沒有做人的光明磊落。
我旁聽也被唐庭長的話打動,作為一個法官,不僅是要依法懲治犯罪,更是要教育犯罪者知法守法,人情的感化有時比法律的懲戒更加有說服力。